引言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不少王公大臣和帝王在生前就会立下遗嘱,希望家人们用活人殉葬的方式当成祭品,让这些殉葬的人在阴间继续侍奉自己。尤其是一些帝王,在死后下葬时会用大量活人殉葬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尊贵,其场面非常惨烈。

古人的殉葬制度对于帝王来说能满足生前的心愿,但对于需要陪葬的活人来说,却是生不如死。一旦被选中殉葬,即使当时没有被杀死,也会在墓葬内活活憋死。针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方式,孔子就曾经提出过批评。

古代为何要选择少女殉葬(古代流行活人殉葬)(1)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用活人殉葬的方式比比皆是,但更多的王公大臣会采取人形陶俑的方式当成自己的陪葬品。孔子认为,虽然人形陶俑并不是活人,但是看上去很像,也让人不忍心。孔子一向讲究仁政和教化,对于这样的丧葬制度自然会反对。

商朝最盛

奴隶制社会殉葬制度非常普遍,尤其是商朝最为鼎盛。在当时不只是中国,就连其他大陆上的原始部落也有的会采取殉葬制度。人殉一开始是简单地埋活人,尤其是奴隶制时期奴隶非常多,一旦帝王死亡,就会将大量的奴隶、仆人甚至是帝王的妃子和死去的帝王一同下葬。

在商朝时期,不只是帝王就连一些王公大臣在死去的时候会使用到活人殉葬的方法。商朝末期有作为的帝王不多,这时的奴隶制有很多方面都被后人诟病。尤其是商朝后期礼崩乐坏,有些权贵死后丧葬标准规格非常高,这些规格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不符,但为了死后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殉葬的活人甚至可能比某些帝王还多。

到了汉代时期,活人殉葬的习俗慢慢被抛弃了,这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原地区,贵族在死亡下葬时连陶勇都很少使用了,更别说活人了。在明代之前,人殉丧葬制度的方式基本上被剔除出去,但在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坚持活人殉葬的方法,尤其是辽代、金朝的历史资料中都有过关于殉葬的记载。

古代为何要选择少女殉葬(古代流行活人殉葬)(2)

似乎活人殉葬的习俗就这样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被抛弃,但谁都没想到在明朝时人殉的的丧葬方式又开始兴盛起来。引领这一潮流的就是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在朱元璋的墓中存在数量众多的女尸,据专家猜测,这些女尸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妃子,也不乏一些宫女。

这些女人尸体被挖掘出来的时候保持的姿势非常奇怪,有的是张牙舞爪,有的双腿分得很开,也有的保持着侧身的姿势,这些尸体的姿势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朱元璋下葬时采用的人殉不止是真实的人,而且是活生生的人。明朝时的活人殉葬习俗在兴起后,一直到清代灭亡这近300年时间里都被保持了下来。

活人殉葬惨无人道,殉葬者死状极为凄惨

殉葬也分好几种方式,有的是在生前被杀死之后埋到坟墓中,有的是在活着的时候直接用土掩埋,这种可能还会挣扎一时片刻,但死状也是最为凄惨的。稍微体面点的死法就是让大量的殉葬者被关到坟墓里,然后要么因为氧气不足憋死,要么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古代为何要选择少女殉葬(古代流行活人殉葬)(3)

还有一种是将殉葬者单独放进一个棺材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棺材里的氧气越来越少,人就会慢慢陷入无意识当中,如果棺材埋得很深,周围几乎没有空气进去的话,那么人在棺材当中最多可以活4个小时。

如果是被关到一个非常大的空间里,很多人可能在这里会度过一段时间的惊慌和害怕时刻,即使这个空间足够大,但众多殉葬者没有食物和水也无法生存下去。当他们饿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就会产生激烈矛盾,甚至会出现“人相食”的情况。这种殉葬制度由于没有食物和水,若在殉葬者之间没有产生过激烈厮杀情况时,人最多能活7~10天左右。若产生矛盾,很有可能有些人在第1天内就被其他殉葬者杀死,若出现人相食的情况,有的可能会活过一个月之久。

结语

总之只要是被挑选中殉葬的人,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只是这些人有的活的时间长一点,有的在坟墓里活的时间短一点。如果殉葬者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就是死,可能宁愿选择被直接活埋的方式。毕竟这种方式不需要长时间面对死亡的压力,这样的殉葬方式也能让殉葬者早一点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