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父老传下一句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因而“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企求,形成民俗蕴义。时年八节只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潮汕俗语,指的是潮汕地区一年之中8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潮汕的时年八节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节、除夕,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有所不同。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岁之首、一年之始。许多过洋或在外工作的人常在此时回乡探亲,乡里出现许多“陌生人”,年味也随之升温。潮汕人走亲访友拜年,喜欢带上一对或两对大桔,互道“新年好”、“新年工作顺利”、“万事胜意”,对方以同样的大桔回赠,表示共同吉利。此外,潮汕各地还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传统节目有舞龙、舞狮、舞鲤鱼,还有布马舞和英歌舞,到处洋溢着节日“老热”气氛。
元宵(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宵节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潮汕过元宵闹元宵的最大特色当属赏花灯,有自成一格的潮汕花灯、纱灯;农村旧时家家户户都点亮自家的灯笼,排成长龙,由潮州大锣鼓伴奏游遍全村,甚为壮观。元宵节与灯连在一起的还有群众性的猜灯谜活动,猜谜几乎逢节多有,唯元宵特盛。
清 明
清明节是潮汕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山扫墓的习俗从古至今十分盛行,许多在外亲人和华侨在清明前后都会回乡祭祖。清明扫墓潮汕地区俗称“上坟”、“挂纸”或“过纸”,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字,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潮汕不少侨胞和在外地工作的乡亲,也有利用清明回乡扫墓探亲的习惯,以示缅怀先人,不忘故土。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潮汕地区俗称“五月节”,各地过端午有各种特色的习俗活动。潮汕人称“粽”为“粽球”,端午包粽球,世代沿袭,民间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成为名小吃的历史悠久。部分潮汕人家,端午节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另外,潮汕平原江河交错,端午节也多有赛龙舟的活动。
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潮汕俗称“七月半”、“施孤”,至今在潮汕地区和港澳、东南亚地区仍有不同规模的“盂兰胜会”活动。旧俗认为“施孤”是给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施舍,以显示人们济苦扶贫,照顾孤寡的美德。 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插得越多越好,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到如今,施孤习俗仍十分盛行,人们借“拜鬼”传达着扶弱济贫的道德理念。
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潮汕叫“八月半”。潮汕中秋习俗有“拜月娘”、“剥芋头”、“烧瓦塔”等民俗活动。拜月娘即是拜月神,中秋夜各家各户有的在天台,有的在天井或内埕,安放大桌,摆上月饼、糕点、瓜果和小孩的文具等。家人或好友聚会于明月之下彻夜不眠 ,赏月谈天食功夫茶,别有一番滋味。潮汕部分地区有烧塔活动,颇为壮观,吸引远近乡亲前往观看。
冬 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潮汕地区俗称“冬节”,是严冬季节的开始,时逢农村闲暇,一年将尽。冬节要祭祀祖先和神明。各家各户要做糯米圆,称冬节圆,合家吃冬节圆,以示“大团圆、圆圆满满”之意。倘家中有人出远门,未在家团圆,要留“圆 ”,待其归回时吃用,以补团圆。虽然一年未完,但已过了冬节,食过冬节圆(小过年),就意味着度过一个平安年,所以有吃冬节甜圆就多了一岁的说法。
除 夕
农历年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民间俗称“过年”。这一天,各家各户张贴春联,备办丰盛菜肴,祭拜先祖。祭品和仪式,和其他大节日大致相同。“围炉”是过年夜的中心活动,它包括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和守岁诸环节。过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围炉,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回以祝语之外,要给小孩压岁钱,潮汕俗称“压腰”。年事已高的长者,也会收到能赚钱子孙的压岁钱,以示孝敬。
时年八节潮汕习俗活动虽有不同,但在拜神和祭祖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这是潮汕人一种“怀报祖德”、“慎终追远”的孝思表现。从潮汕八大传统节日的一些主要民俗活动,可以看出潮汕节日民俗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奇风异趣。
来源:缤纷揭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