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不同的真理观,其中最为大家知晓的恐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真理观了。不论怎样,每种真理观都可能包含着某些真理的颗粒或成分,尽管人们可能并不认同其中的一些。今天,我们就来简要介绍几类常见的真理观。

在介绍之前,有必要先提一下金岳霖先生在他的《知识论》第17章“真假”里概括的四种真理观,它们是融洽说有效说一致说符合说。(金岳霖,2004,p887)因为,本文概括的五类真理观都离不开金先生的这种划分及其影响,但篇幅有限,金先生的四种真理观在此就不 展开了。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1)

第一类是存在论的真理观

真理的存在论(existence theory of truth)也有多种,这是由于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真理观,其他的,如克尔凯郭尔的存在论真理观留待以后再论。

在介绍海氏的真理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对传统真理观的看法。他指出,“对于真理本质传统看法和关于真理的首次定义的意见,可以用三个命题描述出来。真理的‘处所’是命题(判断)。②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对象相‘符合’亚里士多德这位逻辑之父既把判断认作真理的源始处所,又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海德格尔,2006,p246-247)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2)

康德也说过,“什么是真理?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能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的标准是什么。”(康德,2004,p56)尽管,康德的符合论与亚氏的相反,即认识的对象要符合人的先天形式的范畴,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在对传统真理观进行批判后,海氏指出,“把真理标画为‘符合’是十分普遍而又空洞的。”(海德格尔,2006,p248)那在海氏看来,真理应该如何理解呢?海氏通过对古希腊“真理”一词的词源学考,发现古希腊人的真理一词的本义就是指一种“无蔽状态”。然而,真理会自动显现吗?这可能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言的,“事物(世界)的真实构造趋向于隐藏自己(也有翻译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残篇123)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3)

海氏说,“真理乃是一种(揭示)方式的(真在):把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中取出来而让人在其无蔽(揭示状态)中来看。”(海德格尔,2006,p252)他还多次谈到真理与揭示揭蔽有关,他说,“真理‘定义’为揭示状态和进行揭示的存在。”“真在这种进行揭示的存在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使这种揭示活动本身成为可能的东西,必然应当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被称为‘真实的’。揭示活动本身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首先指出了最源始的真理现象。”“揭示活动是一种在世的方式。”(海德格尔,2006,p253)

无蔽状态的真理就是此在(存在者的一种,也指人这种存在者)将遮蔽状态开显出来,即将遮蔽的东西显现显露出来,让它变为无蔽状态,即变为没有遮蔽的状态。由此,揭蔽就成为了此在(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在世方式

第二类是符合论的真理观

真理的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可能是最早的或者是最被大家接受的一种真理观了。很显然,符合论肯定是两者之间的相一致、相协调。通常而言,相互符合的“两者”一个是主观观念,一个是客观对象或客观事实(实践)活动。前文中,我们指出了,符合论来自于亚氏,指的是一个判断是否为真理在于它与对象是否‘符合’。

换句话说,这个真理观指的是命题或语句所代表(表达)的观念(或判断)与对象或客观事实之间的真假关系的理论。如果这两者之间相一致或相符合,那么观念(命题或判断)就为真(或真理),不符合就为假。简言之,就是关于主观观念客观对象(事实/实在)之间是否相符合或相一致的问题,一致了就是真的,不一致了就是假的。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4)

在符合论中,我们看到客观对象或是实践,或是事实,或是实在等,这就意味着,观念与对象相符的表述有这么几种:一是观念的真在于与实践相符合;二是观念的真在于与事实相符合;三是观念的真在于与实在相符合。

符合论内部也存在着分歧,那就是到底是观念符合客观对象,还是客观对象符合观念,这构成了哲学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理观: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前文中,我们指出了,符合论来自于亚氏,即一个判断是否为真理在于它与对象相是否‘符合’,而康德持有与亚氏相反的观点。

如果从真理的经验证实(即真理是理论观点符合经验对象)这个角度来看的,符合论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真理论。

一是实证论(positive theory of truth)的真理观。近代实证论来源于孔德。他提出了人类思想观念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其中之一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实证阶段,也叫科学阶段。在他看来,实证观点就是,知识是否能可靠、精确、有用、确定和实在,取决于是否能够被经验事实所证实。这就意味着,实证的知识要符合经验事实。也因此,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实证的方法的,而不能采取思辨的方法。(孔德,2013)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5)

实证观也经过了几代的发展。“在学术界,人们一般把以孔德、穆勒和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叫作第一代实证主义;而把以马赫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叫作第二代实证主义;把美国的实用主义称为第三代实证主义;把逻辑实证主义视为第四代实证主义。在逻辑实证主义以后,实证主义走向瓦解,分解为逻辑实用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等。”(杨富斌,1996,p4)

二是实践论(praxis theory of truth)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真理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这种感性对象性活动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三是实用论(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的真理观。实用主义是用实用的经验标准或效果来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说,对于人而言,“要弄清楚一种思想的意义,我们只需断定这思想会引起什么行动……行动是这思想的唯一意义。”(詹姆士,1979,p26)这种行动“包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这是皮尔士的原理,也是实用主义的原理。”(詹姆士,1979,p27)这个代表主要是美国的几位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等。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6)

四是波普否证论( Falsification theory of truth)的真理观。他的这个观点其实也是一种实证论,只不过他强调的是“证伪”而非“证实”。波普强调的是,科学要发展,其理论早晚要被证明是错的,即证伪,就此而言,他的理论是合理的。然则,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却是存在的,并不是经常被证伪的,而是在较长的时间里,科学理论都是证实(证明为真)的,是保持为真理形态的,而非证伪状态。(波普,1986,2001)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7)

还有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某种观点符合更高的更根本的观点,即观点与观点之间相符合,而非观点与实际相符。

权威论(authority theory of truth)的真理观。它指的是真理要符合权威经典的观点,即这种真理观的看法是以权威或经典为标准或准则的,这暗含着经典或权威是真理的代言之意。中国古代的“经”与西方的“圣经”在过去都被奉为圭臬。只不过,这种相符合或不符合的两者都是观念,一个观念是否符合另一个观念而已。

其实,西方的“天启论(apocalyptic theory of truth)”真理观就是这种权威观的具体体现。这种真理观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人们是通过上帝的启示或对上帝的信仰来获得“真理”的。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8)

第三类是融贯论的真理观

真理的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认为,一个命题或陈述的真在于它与它所从属的命题系统中其他要素是否融贯,而不是它与对象、事实(实在)的相一致、相协调或相符合,融贯则为真,不融贯则为假。

也就是说,一个命题是否为真,要看这个命题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是否融贯,这意味着真取决于命题内部是否自洽。由此看来,数学正是这种融贯论的典型代表,它的真是不需要观察、实验和实践来证明的,它需要的是命题内在的自洽性。

“早期融贯论属于哲学中的唯理论传统。17世纪的莱布尼茨、笛卡儿、斯宾诺莎,19世纪初的黑格尔和19世纪末的布拉德雷都持有融贯论思想。20世纪,某些逻辑实证主义者特别是纽拉特(O.Neurath)和亨普尔(GC.Hempel),以及晚近的雷谢尔(N.Rescher)也是融贯论者。”(陈波,2005,p240)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9)

第四类是约定论的真理观

真理的约定论(convention theory of truth)认为,我们拥有的观念,包括命题、理论、原则等都不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而是人们为了“方便”而约定或协定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知识尤指科学知识就是如此,它不是来自于客观经验,也不是来自于人的先天成分,而是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起一种框架系统,并将之用于把事实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因而,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真理观势必会陷入相对主义。

约定论主要是法国数学、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年-1912年)和法国科学史、科学哲学家皮埃尔·迪昂(Pierre Maurice Marie Duhem,1861年-1916年)提出的。

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有什么(人们的观念中竟有不同的真理观)(10)

第五类是冗余论的真理观

真理的冗余论(redundancy theory of truth)认为,真其实就是对真所指的对象、命题、描述所做的断定、接受、同意,即如果说某种东西或对象是真的,那就是说我们断定了它、接受了它或同意了它而已。这是一种试图要消解真理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一观点认为真理问题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陷入真理这个“伪命题”“不存在的命题”而不能自拔。

冗余论由拉姆塞(F.Ramsey)于1927年提出,后得到了艾耶尔(AJ.Ayer)、斯特劳森、格罗弗(D.Grover)等人的充实和发展。

结语

客观说,在上述真理观中,符合论和融贯论的思想都是可取的。在谈到符合论时,金岳霖指出,“符合说不容易放弃,而在本书的立场上说,不应放弃。它不容易放弃,因为放弃它的人常常无形之中仍然保留它;放弃也许只是在明文的表示上放弃,而保留是非正式的骨子里的保留。”(金岳霖,1983,p895)他的意思是,有些人可能会在理论上放弃,但是实际上并不会放弃,因为“真假”总是需要有个参照标准的,不论这个标准是主观观念上的还是客观实在上的。

符合论的真理观要求理论要与客观对象相一致,而融贯论表明了理论本身也要保持逻辑上的自洽,否则构成理论的基本概念、命题之间都存在着矛盾,那它如何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这个客观世界呢?

也就是说,符合论与融贯论之间并不矛盾,而且理论(命题、概念)的真理性不仅要有符合论做支撑,它的内部也必须保持自洽关系,否则就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

康德,《纯批》,邓晓芒,人民出版社,2004年。

罗宾森英译/评注,《赫拉克利特残篇》,楚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

杨富斌,《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

波普,《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伟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