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1)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这大概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背的八个字了,这八个字出自《百家姓》,《百家姓》是一本关于汉姓的书,成书于北宋初。《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2)

《百家姓》中各个姓的次序不是按当时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的。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赵钱孙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吴越钱塘地区形成,所以就用当时最重要的家庭姓氏:

而接下来的四个姓氏“周吴郑王”都是吴越开国国王钱镠的妻子姓氏。(“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镠)而下后妃。”——王明清《玉照新志》)

提起百家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姓分单姓,复姓。据统计,中国有史以来单姓共6931个。复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除了我们熟知的欧阳、司马、上官、西门、皇甫、慕容、夏侯、诸葛、太史等等,还有三字四字乃至九字十字的姓氏。复姓虽然直觉上给人稀少的感觉,但是不同字数的复姓加起来有上万个之多。在数量上是多余单姓的。聪慧如君,也没想到吧?当然了,时至今日,很多复姓已经变成稀有姓,单姓如“李”、“王”、“张”、“刘”等是数量上名列前茅的大姓。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3)

我们常提到姓氏姓氏,事实上我们对姓并不陌生,从幼年时代能说话起,就被人问询,你几岁啦?你姓啥子呀?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个属性,哪怕您是个大闹天宫的猴子,也得叫孙悟空不是?我们的父辈总是被称作老李老张老赵云云。杜甫的名可以用工部来代替,但是姓没法代替,所以人称杜工部,相对应的,韩愈人称韩吏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4)

姓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是提到氏,想必大部分人概念都很模糊,经常挂在嘴边,但是严肃起来究其意义,貌似一时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我们就要引入姓氏这个整体性概念。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对人类的文明历史发展有巨大意义。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5)

华文中的姓氏一词,要分为“姓”和“氏”两个概念,最早时期“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也可以看出今天所谓的上古八大姓中,姓“姬”、“姒”、“妫”、“姚”、“姜”、“姞(一说妊)”、“妘”和“嬴”诸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首这一特点。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6)

此外,我们今天所知的很多姓,大都源自这些古老的姓,或者说是由这些古姓演化而来的分支姓。这里我们将这八大姓中的每一个姓举一例该姓名人后缀分支姓氏若干(注:部分不同古姓的分支姓氏有所重复,属正常状况,因为每个姓氏的起源本身不唯一)。

姬姓:华夏部落首领并列于三皇五帝的黄帝即姬轩辕,此外姬姓是周朝国姓(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姬姓分支: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等。

姒姓:夏朝开国国王大禹姓姒,姒姓分支:题、夏、顾、扈、谭、夏侯、鲍、曾、卜、娄等。

妫姓:五帝之一的虞舜姓妫,妫姓分支:陈、田、胡、袁、陆、王、车、薛、满、夏等。

姚姓:姚姓亦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名为氏,称为姚氏。姚姓分支:陈、王、孔、文、吴、胡、孙、虞、田、袁等。

姜姓:姜子牙,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姜姓分支:吕、齐、许、谢、纪、邱、卢、方、章、高等。

姞姓: 古南燕国的始祖姞伯鯈(南燕国名人啦)姞姓分支: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等。

妘姓:颛顼族祝融氏为妘姓始祖,一说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妘姓分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另,这八姓亦被称为:“祝融八姓”。

嬴姓:这个铁定举秦始皇为例了,始皇帝,,名嬴政。嬴姓为秦国及赵国国姓,这也是“秦赵一家”说法的由来。赢姓分支: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等。

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除此之外,氏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或者说产生的目的之一是“明贵贱”,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用以区分贵族与平民。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

当时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则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西周建立以来,分封制度下产生大量的封国,封邑,以封地为氏者呈几何倍数增加,如姜子牙由原来的吕氏演化为分封齐地后的齐氏,就是这姓氏演变洪流中的一例,这其中,除了姓向氏的演化外,还有氏本身由氏演氏的分支化过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奠定了后面姓氏合一的基础。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7)

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形势图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这里以前面提到的姜子牙的姜姓为例,姜尚原为吕氏,因姜尚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因此姜尚也叫吕尚,而姜尚辅佐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被封国于齐地,故其后人以齐为氏,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便是姜尚的第十二代孙,姜姓,齐氏(亦可称吕氏)。此外,不同姓之间也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而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姓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已经出现了姓氏混用的现象,即“以姓演氏,以氏代姓”的现象,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若想要对自己的姓氏追根溯源,在没有详细家谱族谱的情况下,恐怕颇有难度。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8)

那么,氏是从什么时候渐渐“影响力”弱化,变的不如姓有影响力的呢?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封建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士阶层与平民影响力上升,氏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普通人也开始称氏了,氏与姓的概念开始混合,或者说氏的概念开始弱化,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姓和氏开始了一体化进程,秦汉以来,姓氏逐渐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

“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中华姓氏起源表(我们的氏去哪儿了)(9)

秦横扫六国,从此姓氏合一

自此,姓即氏,氏即姓,遂称“姓氏”,到唐宋后中国姓氏学逐步定型。时至今日,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化用语,代指其一。而在不同场合,且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谋面,往往会礼节性地问:“您贵姓?”答曰:“免贵姓某。”相对的并没有询问“贵氏”这种说法,可见姓氏合为姓这种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此类似的概念还有“名字”,今天我们已经大多有名无字,但是仍以名字代指我们的姓名。至于氏,在概念上更加倾向于表示“氏族”、“群体”、及“共同体”的意思。

读到这里,您已经知道我们的氏从何时弱化,又从何时逃跑的了吧?那么笔者在这里作一个小小调查,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里留下自己的姓氏和地区(以省份为准吧),看看大家姓什么,来自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