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昭君墓 图文/立早章 离开大同,已是中午一点多钟,夜宿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不说呼市繁华的夜市,不说呼市美轮美奂的夜景,不说藏传佛教大召寺,不说好吃好看的烧麦,说说历史古迹昭君墓,现在叫王昭君博物院。 上午,日丽天和,蓝天白云,凉风习习,我们驱车直奔王昭君博物院,王昭君博物院是现代建筑,是为了研究王昭君而建立的旅游景点,王昭君博物院即是昭君墓坐落的地方,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大黑河南岸,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占地680多亩。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1)

昭君博物院建筑历经专家修改,风格独特,融历史与当代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进入博物馆一层,展馆里先看到的是王昭君的各种画像,画像形态各异,主题是昭君怀抱琵琶,身着红色的外套,身材高挑,秀发高攥,面白唇红,鼻梁高挺,杏眼含情,秀色可餐,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像一个高贵的少女款款走来,带着脉脉温情,带着满腹的愁怨,走向大漠深处,走向塞外边关。一副昭君出塞图展示了一段鲜活的历史,听,战马嘶鸣,驼铃声声,琵琶声声诉幽怨,边关漠漠鸣悲雁。王昭君真的走了,走出了2000年前一段辉煌的历史。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2)

翻开厚重的历史,沿着昭君西去的足迹,仔细寻找昭君当年出塞的点点滴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你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位于三峡大坝附近,和大名鼎鼎的屈原是老乡。 民间传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方二八,纳选入宫。 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别小看这颗痣,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这是“泪痣”,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 古代,后宫佳丽多三千,皇帝宠幸有几人,一辈子盼出头,苦熬煎,至死未曾谋帝面,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凄风苦夜亦彷徨,一曲怨词诉衷肠。 怨词:作者王嫱。秋木凄凄,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开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残。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回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释文: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王昭君,一个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少女,深居后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时时盼着见到皇帝而又不得见。 汉自刘邦起,为了稳定边关,历代帝王均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从公元前49年开始,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入汉朝,求见元帝,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得到元帝恩准。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怒杀画师毛延寿。  也有书上说,元帝本来已纳昭君为妃,两人恩爱有加,情深意长,相守相恋,海誓山盟,成为元帝的宠妃,当时匈奴逐渐强大,汉抵御力量不足,单于羡慕昭君美貌,强索王昭君,摄于单于淫威,元帝思考良久,忍痛割爱,无奈送昭君出塞,二人相依相偎,生死离别,身为皇帝,亲自送爱妃与单于,肝胆欲裂,痛不欲生,二人只能约定来生相见,再续前缘。这种说法好像缺乏依据,更像演义。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3)

传说王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到了塞外,单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封号"宁胡瘀氏",即为皇后,于是就有了千古美谈"昭君出塞"。 王昭君远离家乡,日夜思念汉帝,思念亲人,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百无聊赖,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绝唱。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与雕陶生活11年,雕陶去世,雕陶去世一年多,王昭君病逝,享年33岁,一代美女香消玉损。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33岁去世。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君。"汉孝哀皇帝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去世,才有了这里的昭君墓,虽然不一定是真正埋葬她的地方。 博物院二、三、四层是规模宏大的匈奴文化馆,详细记述了匈奴的起源,匈奴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记述了匈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了解匈奴文化很好的一个场所。  走出博物院后门,走进昭君墓陵园,陵园分为中国历代和亲文化馆、单于大帐、昭君出塞5D影院,昭君故里、昭君墓。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4)

一条大道通往昭君墓,大道两侧有12对24只石像生,有牛、马、羊、骆驼等,最前边是曾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老先生题词的”董老碑“,董老当年题诗云:《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5)

再往前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雍容华贵,目视远方,栩栩如生。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6)

再往前是一个石牌坊,上书“青冢”两个字,是曾任国家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同志手笔。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7)

墓前方是一座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高3.95米,重5吨。是一座胡汉和亲像,单于和昭君骑马并行,显示两个人的恩恩爱爱,王昭君温柔秀丽,柔中带刚,单于威武雄壮,神态豪放,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8)

胡汉和亲铜像东西两侧,各竖立一座汉式墓表,墓表是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高约9.3米,重约45吨,它是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铜像前大道两侧,各竖立一柱匈奴鹿石,鹿石是代表匈奴文化的图腾柱,两种不同的艺术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9)

大道的尽头便是著名的王昭君墓了。一个高高的土堆,长满了杂草,青冢就是指昭君墓,杜甫有诗云:"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 故名“青冢”。 昭君墓始建于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传说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通过这些传说,看到昭君为塞外民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带来了先进农业耕种技术,带来了纺织等技术,改变了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使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怀念她,正因如此,据说在呼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王昭君,以柔弱之躯,以落雁之貌,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出塞和亲,不辱使命,阻断了铁甲旌旗,换来了大汉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克服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全身心投入民族融合的事业中去,夜晚,面对孤灯,大漠风声起,思乡之情生,在遥远的塞外,时时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中原,一个弱女子只身塞外,孤苦伶仃,只有幽怨的琵琶声伴她度过一个个寂寞难挨的夜晚,迎接寒冷的黎明。 33岁即仙逝,后人在纪念她,她的经历不仅仅是个凄美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她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受人尊敬的事业,后人应该纪念她,远远流长。 史学家剪伯赞《内蒙访古》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真实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王昭君)(10)

  仰望苍穹,蓝天白云,不时有鸟儿飞过,那是昭君出塞的传说。王昭君,是和平的使者,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圆了匈奴民族美丽富庶的梦。

回望博物院,仿佛看到一系红袍,怀抱琵琶,一曲绝唱“平沙落雁”在耳畔回响。

作者,赵立章,笔名立早章,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高级企业培训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