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尔冬升导演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正在上映,电影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杜思瀚寻找60多年前丢失的妹妹杜思珩为线索,引出南方女孩杜思珩与草原家庭超越血缘的情感牵绊。 影片中,被称为“定海神针”的著名演员陈宝国诠释老年病重后的杜思瀚,让观众看到这部影片的分量。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陈宝国分享了拍摄影片的过程和心路历程。
“掏心窝子”不刻意煽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小女孩杜思珩与众多孤儿院的南方孩童们,一路长途火车颠簸,一路北上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结缘草原额吉、阿爸、兄长……自此开启全新的人生,碰撞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片中陈宝国饰演老年踏上“寻妹之路”的杜思瀚,在接这部戏之前,陈宝国在文学报告中了解过“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历史,并被这种大爱所震撼。作为创作者,他认为这是特别好的故事题材。
在影片中,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是一个生活在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亲生妹妹分离60多年,去大草原寻找妹妹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为什么60年以后来到草原上,不远千里来寻找妹妹?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找’一个字,就是我全片的任务,就像一个大缸里面盛满了各种颜色的水迹,原本不搅动它,各种颜色你能分得清,而从他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棍子就在大缸里搅。这其中不可否认有他的忏悔,有他对亲情的留恋,有他对生命的追随追寻,还有就是要完成母亲临终前的托付。”
“演这样一部充满真情的电影,必然自己要真诚,要掏心窝子,真的是用心去演了。”影片中没有特别强烈的煽情,陈宝国在拿捏角色的情感上非常克制,“没有选择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式的表达,因为不符合剧作家和导演对这段生活的阐释。他们要的是内心的感受,时不时往上拱、在眼神里能够让观众看到的,寻找亲人的不确定性”。杜思瀚的戏份并不多,“自己需要在群像戏中完成杜思瀚的这种状态。”
回忆拍摄时的场景,加上对剧本的了解,陈宝国对于这部电影有着特别的感情,“电影在民族精神上、在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所做的这件事情,以及当时他们的感受。”电影是一个文化载体,创作者真正动情动心地拿起摄影机去拍的时候,他为什么要去拍,一定有某种情绪要宣泄。在陈宝国看来,《海的尽头是草原》的主题是“爱”和还真诚。“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的内核,它能够感动现在的观众,靠的不是别的,靠的也是这个。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从民族精神上、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
拍“重逢”戏份遇上90多岁的“额吉”
首次和尔冬升导演合作,陈宝国认为,导演要拍的故事有浓烈的情感寄托,“他心里有数,知道这个故事怎么拍,全部都在他心里面,每天的创作状态是非常高昂的。”
陈宝国跟过很多摄制组,但只有尔冬升导演站着,“屏幕搁在一个架子上,有人扶着,他永远是站着看监视器。演员的表现他觉得‘行’,他第一时间就可以到摄影机跟前。”陈宝国刚入行的时候拍电影,导演都是站在摄影机旁边的,“有时候跟摄影师你挤我我挤你,就为了看演员的表演。在剧组尔导让我回想起了类似于那样的场景。给我印象特别深。”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跟陈宝国对戏的很多都是内蒙古当地的演员,甚至还有非专业的演员,“有些人我是在银幕上认识的,看过他们演的很多角色,他们是表演艺术家。你能看出草原对他们的雕刻感,不只是面容上的,还有性格上,言谈话语流露出来的。所以,导演挑这些演员来演,我是相信的。”
陈宝国和内蒙古的演员合作非常愉快,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杜思瀚和妹妹相见的重场戏,“那场戏里有一个停顿,出来了一位90多岁的额吉,她整个人充满了慈祥的气质。所有在场的人,都起立向她走过去。但是他们不认识她,就是源于他们对母亲的这种爱。在空旷的草原上,烈日当头,大家扶着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看她的那种眼神……此情此景跟片中完全吻合,可遇不可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