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子

1723年,清朝雍正帝即位,不久就开始着手对付昔日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康熙的皇八子和九子。雍正的皇位之路,因为他俩以及同党的阻挠,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然而这时,偏偏翰林院有人非常“没有眼力见儿”地跟皇帝上疏提议三件事,劝告皇帝对亲骨肉之亲要和睦,苛捐杂税要除掉,对外族征伐要停止。

这简直是捋虎须了,对新任皇帝半点面子也没给。当时是满朝轰动,雍正震怒不已,说翰林院怎么能容忍这样的狂人存在?幸好雍正的老师,大学士朱轼旁挺身而出为其说情:“这个人虽然狂,不过他敢于直言进谏,臣佩服他的胆识。”

雍正想了想,也觉得此人是说真话不怕掉脑袋,转怒为笑说:“朕也服其胆。”

这个胆大包天的人叫孙嘉淦(gàn),在雍正乾隆朝时,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历办学政、盐务、河工等,这些都是数一数二的“肥差”,不过孙嘉淦却是出了名的清廉,同时,他还以忠言直谏著称。与他同朝的大臣视其为“天下第一个敢说话的直人”。

雍正时期有名气的大臣(清朝第一敢说话大臣)(1)

▲ 孙嘉淦像

言辞尖锐

乾隆登基以后,孙嘉淦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专管监察。孙嘉淦很快上了一份著名的《三习一弊疏》奏稿,被后世称为“大清第一名疏”。

孙嘉淦开篇即告诫皇帝,“出一言而盈廷称颂,发一令而四海讴歌”不算是好事,为君者最易陷于此境地。

奏稿中最精彩之处这样说道:“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

意思就是说:皇帝听惯了颂扬声,就喜欢谄媚而厌恶正直;看惯了免冠叩首,就喜欢柔顺而厌恶刚烈;习惯了唯命是听,就喜欢别人都顺从自己而厌恶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这三种习惯一旦形成,那就会有一个弊病产生,这个弊病就是,喜欢小人而厌恶君子。

孙嘉淦的言辞不可谓不尖锐犀利,把历代昏聩的皇帝面目抓得非常精准。当时正值乾隆元年,正是意气风发想听好话的时候,满朝文武都替孙嘉淦捏一把汗。

好在彼时的乾隆虽年轻但冷静理性,对孙嘉淦直言敢谏的性气颇看重,看了这个建议后,不但没有觉得被冒犯了,反而积极采纳,“宣示于朝”,并提升孙嘉淦为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

雍正时期有名气的大臣(清朝第一敢说话大臣)(2)

▲乾隆像

1753年,孙嘉淦在经历了起伏断续的仕途生涯后,因病而死,谥号文定。乾隆叹息说:“朝中少一正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