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考作文学霸经验分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考作文学霸经验分享(名师说作文高考作文41年)

高考作文学霸经验分享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高考作文四十年沿革,其实也无外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两个词。

时代在快速发展,高考在铿锵前行。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一个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俊逸潇洒的追风少年,而今正迈着从容稳健的步伐步入不惑之年。

考查形式变化大

四十年,高考作文的变化应该很大吧?是的,变化很大。

从考查形式上变化很大。从政治呼应到道德叩问,从哲理思辨到具象思辨,不一而足。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多则材料组合型作文,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考查核心变化不大

四十年,高考作文变化大吗?不大。

高考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途径。选什么才?当然适应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简言之,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作文是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梳理四十年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思维品质和能力就是坐标轴,而作文命题形式就是正弦曲线、余弦曲线,虽上下波动,但实则不偏离坐标。从形式上看高考作文“千变万化”,从考查的目的上看似乎又“千篇一律”。正如一首曲子变化的音符、节奏,音符、节奏在写作考查中是什么?是考查中的形式;不变的是旋律。旋律在写作考查中又是什么?就是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思维品质的考查又可以分为价值观念道德叩问考查和哲理思辨考查、具象思辨考查。价值观念道德叩问的考查如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01年全国卷《诚信》;哲理思辨类考查如2004年全国I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2005年全国I卷《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不会过去》;具象问题解析考查2015年课标卷《女儿举报爸爸》;2017年全国I卷《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等。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四十年的高中作文命题的背后是浓墨重彩时代的背景。1977年、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作文命题政治色彩浓厚,形式固化。北京卷《我在战斗的一年里》上海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等,刚刚转型的中国还很难一下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文命题明显带有时代思维惯性。

1985年《给光明日报的一封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谈环境污染问题;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2016年漫画《考试之后》都在关注教育问题;2001年的《诚信》、2012年的《船主与油漆工》明显有拯救道德危机用心,2014年《两人过独木桥》的背后是规则与创新的问题,2013年《经验与勇气》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年,再踏层浪辟新天。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要更大决心、更大勇气,需要敢为天下先的胆识。2105年《女儿举报爸爸》则明显考查学生在面对情理与法理、感性与理性、法律与亲情两难案例时的判断和选择。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全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作为高考作文当然不应该置身事外只谈风月。2011年《中国崛起的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中国崛起的生动注脚。2017年的《老外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成就辉煌,举世瞩目。用两三个关键词向外国朋友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形式是不错的选择。说了这么多,有陌生的话题吗?没有。每一年的选题都有浓墨重彩的时代背景,都是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德、良好意志品质、国计民生等方面的体现,至于从小角度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吗?从命题的角度看,没有出人意料,只有情理之中。

命题形式走向成熟

从形式发展来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约束走向自由表达。学堂应答式政治色彩浓厚的命题快速淡出。从政治应答到抽象思辨,从道德阐述过渡到具象解读。

起步阶段的作文命题明显不够成熟,甚至出现了考查方式与考查目的南辕北辙的情况。看看我们早期的命题,不由的让人联想起私塾学堂的场景,老师怕学生说的多,说的错,就在上面一句一句的领读,学生在下面一句一句的跟读。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文体限制、立意单一、高风险),立意早已由命题人预设了,没有留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又怎么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都是随声附和,假话、空话一大堆。思想的贫乏和肤浅又体现在苍白无力的语言上。作文思维品质的考查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双双落空。

话题作文(2000年——2005年)的出现,让学生的思维飞出了樊笼的禁锢,也达到了有话可说的效果。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思考时围绕材料的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全面拓展思维空间。主题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原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思维泛化、肤浅的弊端马上显现出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成了得分的绝技,套作、宿构的作文层出不穷。

肖川教授在《语言的背后》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叔本华说,只有不清晰的思想,才会用晦涩难明的文字来表达。运思的严谨与措词的精当是统一的。语言的舒展既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所有的思都是诗”;相反,语言的苍白即是思想的苍白,表达的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只是因为思想的贫乏和肤浅,只是因为缺乏精深之思,却又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试题命制的不够成熟,导致思想和表达的不尽如人意。如何破局呢?命题人也在思考……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赢得了喝彩。

2006年起,新材料作文登场。“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的特点要全面准确理解材料,根据材料进行规定写作,作文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提炼,一般要求材料运用到写作中。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对材料的运用。1990年《玫瑰园》材料,立意唯一就是辩证地看问题,否则就有偏题之嫌。新材料作文是先选角度,然后确定立意。如本则材料中牧羊人、老鹰、孩子都是角度,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

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闪亮现身。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点赞”“质疑”“讨论”显然是不同的角度,而且这是现实材料,问你怎么看,给相关方写一封信,任务指令下达。这种命题既能考查学生思维品质,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又进一步避免的套作和宿构的出现。材料本身的实效性特征,也可以说时评类作文。这种作文考查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办,特征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如果原材料是橙子,要求你作文呈上来的是一杯橙汁。

2017年多则材料的出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种作文有新材料作文的特征,角度立意多元;有任务驱动(时评类)的特点,材料新颖;“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要求增加了思维品质的考查。这种作文关键在于要让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构成逻辑关系,并列、因果、递进、条件等。如果所材料是超市里的杂粮桶,命题人希望看到是你呈现的是八宝饭。

我个人认为2006年以来的作文命题是比较成功的,就像《侍坐》里面的场景一样。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各言其志。既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又让他们有话可说。

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从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长为理性稳健的中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从片面走向中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泛化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假大空到真细实,从“我笔写他心”到“我笔写我心”。在形式的变化与创新中更加听从内心召唤,更好完成国家育人、选人的任务。

(作者:河南省优秀班主任郑州47中张建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