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和我们现在的省市县制度不同,使用的是郡县两级制,这也是沿用的秦朝的制度,也就是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国,每个郡国又分治数个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国呢是分封给刘姓皇族的封国,但是分封的人只有食享权,没有行政权,国的行政长官为相,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到了后来,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这个就是刺史。刺史最开始只是一个流动性的职务,到了汉末,变成了常设机构。

再到后来,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在郡太守之上废除刺史,州牧是名正言顺的封疆大吏,又管军,又管民,有管官,自然也是郡守和国相的直接上司。

刘备早先在徐州时,曾经经陶谦旧部推举,担任过徐州牧。但是后来先后败于吕布,袁术人,最后只能依附到曹操那里。在曹操这里,曹操给了刘备一个至关重要的名头,豫州牧。

虽然刘备终其一生,也没有实际当过豫州牧,但是利用这个名头,刘备还是干了很多事情的。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1)

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互相吹捧,当时的徐州还在曹操手里,但孙权却是一直想拿下,于是刘备表孙权为徐州牧。而孙权则送了刘备个实惠,介于刘备在荆州,表刘备为荆州牧。算是让刘备有了实际的荆州权力,并且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刘备后来攻取了益州,拿下了刘璋以后。又自领益州牧。

也就是说,到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刘备此时,自己是挂着豫州,荆州,益州三州之牧首名头的。

后来刘备称帝,不再以州牧之名来自称了,但是他成了皇帝,按理说,有权力指派名义上的13州的州牧了。

但是因为当时他只占有益州,并且还急着和孙权复仇,所以,一时并没有指派其他人做州牧。只是指派了马超一个凉州牧。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2)

马超曾在凉州起兵,后来还曾被曹操封过并州牧。投靠刘备后,大部分时间赋闲职,刘备称帝时,虽然当时的凉州已经在曹操的手里了。但考虑到马超在凉州的影响力,希望借此来吸引凉州地方的人。所以封了马超为凉州牧。可惜的是,第二年,马超即去世了。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第二年,先是封诸葛亮为益州牧。但是其他的州牧,因为也不在自己手里,所以也没有再封。于是诸葛亮就成了一大管。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3)

后来,诸葛亮北伐,当时的计划就是,占据关中,向东卡住关隘,然后把凉州拿下。因此,把魏延封为凉州刺史。也就是说,此时蜀国开始恢复旧制,不再弄州牧这种官职了。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4)

诸葛亮死后,益州牧也就撤消了。继任者蒋琬担任的是益州刺史。自此,蜀国不再设立州牧,全部改回了之前的刺史(包括魏,吴当时也不再设置州牧)。

当然,此时的刺史,也就益州刺史蒋琬一个。因为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内乱,魏延被杀,凉州刺史也就不再设置了。

蒋琬死之前,他知道费祎的个性,估计以后会减少对魏用兵。但是不北伐,蜀汉又很难生存。于是他在死前。先是力陈把姜维推出来,领凉州刺史。希望姜维能继承北伐的遗志。然后又把益州刺史让给了费祎。

就这样,姜维成了继任的凉州刺史,后来,姜维虽然官职也有升迁或下降,权力也在渐渐变大,但是凉州刺史的名头,却一直挂在他头上,直到蜀国灭亡。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5)

只是可惜的是,这个凉州刺史,和之前的马超,魏延一样,同样是遥领,目的只是为了心里有个念想。在实权上,和益州刺史可就差远了。

蒋琬之后,接任丞相职权的是费祎(此时的官职名为尚书令)。同时,费祎也领了益州刺史这个非常重要的职权。当然了,当时的蜀国,也就益州一个州而已。

三国时期蜀国主要的武将(三国时期蜀国的另类官员)(6)

费祎死后,继任者吕乂不再接任益州刺史。再后来,蜀国不再设立益州刺史这个职位。

估计是蜀国此时已经觉得,统一无望。不想再做过多挣扎了!

益州牧任职人员:刘备(214年-221年)->诸葛亮(224年-234年);

益州刺史任职人员:蒋琬(234年-244年)->费祎(244年-252年);

凉州牧任职人员:马超(221年-222年);

凉州刺史任职人员:魏延(227年-234年)->姜维(243年-26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