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看似不进取,实则以退为进,是最稳健的进取之道。

何谓抱朴?“抱朴”第一次出现,是在《老子》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那么为什么要抱朴?庄子给出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在天地的中央,有一个主宰者名叫浑沌,浑沌是没有爱恨情仇的,只知道待人友善。有一天南海和北海的主宰者来找浑沌玩,发现浑沌虽然友善,但无法感受喜怒哀乐,怪可惜的,于是替他凿了五官、七窍。可是凿了七天,浑沌就被他们凿死了。

天下之事抱朴守拙(抱朴守拙涉世之道)(1)

这个故事相当凄美。“抱朴”,就是要抱住这个初心,抵御外界险恶的遭遇。人的初心就像浑沌一样,本来不受外界干扰,天真朴素,纯粹天然。

在庄子的故事中,南海的主宰名叫儵,北海的主宰名叫忽。儵和忽,都是快疾而急于求成的意思。汲汲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重结果不择手段,甘于被“大跃进”的思想所奴役,往往弃置初心,让人模糊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如何守拙?“抱朴”是一以贯之的道,是本源;“守拙”是屡试不爽的术,是方法。“守拙”最早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由于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得已退出官场。对于他来说,唯有守拙,可以抱朴。

“抱朴守拙”不等于“抱残守缺”。前者,是心中有道,曲线取之;后者,是毫不反思,因循守旧。守拙,是拙在说话、行事与为人。

说话要守拙,即是要讷言。讷言不是不说话,而是少说话。将要说的话,如果没有把握是对的,最好不要说。现代青年作家蒋方舟曾经写过一个故事:有个记者打电话采访,要她评论一下某诗人的诗。当得知她没读过对方的诗时,记者当即为她念了一首,然后问她怎么看。她只好嗫嚅道:“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蒋方舟写道:“所有人都硬着头皮,……艰难地表态。从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说:我没看法。”

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即使不想说话,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说话。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定力。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也许有人会批评:抱朴守拙是不够进取的表现。然而这种“不进取”,恰恰是最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犹如航行在大海之上,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抱朴,就是捉紧生命的舵盘,时刻警醒,不至于误入迷途;守拙,就是张紧风帆,捕捉风势而动。迎风之时,船去得快;逆风之时,船不动就是进步。

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