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预测信用危机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1)

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应该是在2022年以后,其实这次没有疫情,我们也很危机;这不是我们现在做的,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是中国人,而且做生意做到我这个份上的时候,算是精英一族的成员,有责任也有义务,面对这些问题,自己怎么想办法克服解决。”

初次刷到曹德旺的采访视频,我便觉得深以为然,这的确是一场信用危机,也的确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信用危机是什么?信用本质上既是契约精神,也是借贷问题。而曹德旺口中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金融危机,是借贷危机,反映到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金融危机又促成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普遍性地缺乏契约精神。

曹德旺预测信用危机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2)

其实早在2014年,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就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今天的我们,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数群体,还是多数普通群体,没有一个群体具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群体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没有精神家园,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今天的我们,并没有按照市场化进入到一个理性的、有原则、具备契约精神的时代,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都没做成。将来会不会成?我看也不会成。而最基本的一个现象,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机,群体不信任,地方不信任,公共机构之间也互不信任,甚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互不信任,我们再度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一盘散沙的这样一个状态。”

信用危机本质上,就是债务危机,就是契约危机,就是信任危机。

而这种危机的演变,也是自上而下的,当债务越来越多,便不再那么重视契约,于是信任便出现了问题。

首先,我们的企业在2007年的负债率大概是80%,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翻到了160%;居民负债率则从2008年的12%上升到了2021年的62%。

我一直把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比喻为“透支增长”。这种透支是以投资杠杆为代价所换来的经济增长,在初期的确有很好的效果,但借来的钱是要还的,撬起来的杠杆最终也要按下去,这是必然规律。

而眼下,随着债务率的攀升,违约潮越来越成规模,于是乎,曹德旺所说的“信用危机”也就不是空穴来风。

曹德旺预测信用危机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3)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看,30-40岁群体的家庭中住房贷款总额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但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中贷款总额是年收入的32倍。

按照当前住房贷款的平均利率5.6%来算的话,这部分家庭每年仅对住房贷款的利息支出就将近全部家庭年收入的两倍。

可以说,房子债务压垮了一代人,也毫不为过。

对这部分家庭而言,根本无法通过收入来覆盖每年的还本利息支出,一旦房价下跌的话,就会有断供的风险。从这两年的数据来看,银行起诉房贷违约断供的案件大幅增加,法拍房数量自然也暴涨。

2019年法拍房数量仅为50万套,到了2021年,仅仅三年时间,这个数字翻了三倍,达到了160万套。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增长的话,我们很难说,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出现曹德旺所说的“信任危机”。

反过来说,当房子的压力反映到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具体则表现为利己主义、唯物质、缺乏契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等,这对整个群体而言,同样是一场较大的精神危机。

曹德旺预测信用危机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4)

有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黑天鹅突然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资产的负债和杠杆过高,催生了房产的价格,而房产的价格又反过来掏空一部分人的钱包,这又挤压了房产的继续上涨。

市场在群体的非理性行为下,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反映到数据上,截止到4月30日,A股共有4630家企业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其中1697家企业尽心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为91万。

而A股之外,大量的中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

但这数据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因为疫情所造成的原因,而不是“历史遗留”,尽管在今年2月,房贷还款额就首次超过了发放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债务问题就有减弱的风险。

为什么经济对我们如此之重要?

经济不仅仅关系到温饱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经济的疲软会引发很多人对房贷断供的风险,而房贷一旦断供,则极有可能引发市场对房子的恐慌性抛售,从而造成危机。

但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所说的那样,“危机只有长痛和短痛”,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就好比当你吹出了一个泡沫,那么这时候你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继续给泡沫加气,让它变大,但泡沫依然会破;还有一种方式是,主动戳破它。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最终它都会破裂。

曹德旺预测信用危机是什么?我们会有一场信用危机来(5)

当我们在说危机的时候,我们潜意识往往都会认为这是极其不好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去尽力所避免的。但反过来看,“不破不立”,对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危机后,说不定是一个新的机会,是新的开始。

个人的意志很难左右宏观的变化,宏观也从来不会以某个人的意志而更改,我们最多只能延缓它,而不能阻止它。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为此做好了心理准备?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