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传统民歌(安塞民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

安塞民歌又称“酸曲”,是劳动者自编自唱的歌曲,“山曲儿好比没梁子斗,多会儿想唱多会儿有”,这句歌词就形象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安塞民歌题材广泛,在传歌中不断加工,其特点是带有浓浓的地方农土气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韵律丰富。安塞民歌来源于山野茅舍,是当地劳动者自我表现的歌曲。安塞民歌,从内容和调式上可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歌舞曲和宗教歌曲六大类。尤以信天游和小调见长,且流传广泛。“信天游”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而一首《东方红》让人们明白:你可能不知道信天游,陕北民歌这些词,但只要你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那你不会没有听过《东方红》,也不会没有听过信天游。陕北各县都有民歌,只要是陕北人都会哼唱些信天游,陕北高原就是信天游的海洋。陕北没有第二个县能达到安塞民歌这样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度,安塞县也一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陕北民歌之乡。所以,2005、2007年的陕西省首届、第二届信天游大赛,都是在安塞拉开帷幕,而让人们震惊的首届陕西省陕北民歌大赛的最终奖项中,两个特别奖中的一个就花落来自安塞的贺玉堂之手,10个十大民歌手中,安塞的王二妮、韩军、王建宁三人入围,刘春凤也名列优秀民歌手行列,十多岁的小选手谢卫卫也斩获了唯一的一个特别奖。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上,张东来、薛梦、刘妍、常红、刘军、申祥丽等人也各展英姿,获得殊荣。

陕西的传统民歌(安塞民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

2004年底开始创作,2005年5月23日起在延安文化艺术中心亮相的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更是在陕北民歌的宣传、推广、发展的开历史先河之作。安塞打造了一部陕北民歌歌舞剧《庄稼人》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陕北民歌的发扬光大产生了巨大引导示范作用。此后,榆林市以及延安市和志丹、吴起等地,还有陕西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也以此为范例,相继创作了大型陕北民歌歌舞剧《缓德婆姨米脂汉》、《走进延安》、《舞动延安》、《延安颂》、《三十里铺》、《兰花花》等剧目,在陕北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信天游热潮。于是,有人感叹道:陕北各县都有民歌,但哪一处的民歌能唱出安塞民歌的情调、辣味、酸劲和土气,又有哪里的民歌手能与贺玉堂、闫志才、王二妮、刘春凤、王建宁等齐名比肩,对赛歌喉呢?2006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安塞“民歌之乡”的称号;

陕西的传统民歌(安塞民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

2010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又授予安塞“中国民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从此,安塞民歌也有了国家级的命名。2006年,由榆林、延安两市申报的“陕北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产生了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安塞的“中国民歌大王”——贺玉堂(已故),另一位是榆林籍民歌艺术家王向荣。而在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安塞民歌”,也列入了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代在发展,土生土长的陕北民歌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1999年,安塞县率先成立了民间艺术团,时年不满15岁的王二妮成为安塞县民间艺术团第一批成员之一,之后,经过培训,先后在县、市、省以及全国的赛事中频频获奖,2007年,王二妮终于带上陕北安塞民歌走上《星光大道》的舞台,从此,走出了一条“无冕之王”的璀璨道路。“山曲儿好像没梁子斗,甚时候想唱甚时候有,芝麻黄芥能出油,信天游里甚都有……”从《星光大道》的无冕之王“王二妮”到2013“峁圪垯”组合王建宁、刘春风,从90后农民歌手“洋芋疙蛋”贺东到“红枣妹”刘妍,2014年初至今,又有刘妍、野强强、刘军三人取得周冠军,一个县域内有5个周冠军诞生,如此之多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民歌手,也使得安塞民歌的传承发展成为全国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了进一步把安塞民歌发扬光大,全力打造安塞文化品牌,展示安塞文化魅力,今年以来,安塞县着力打造“星光大道”安塞歌手汇报演唱会,使延安大地再度刮起了“安塞风”。

陕西的传统民歌(安塞民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

近日,星光大道安塞风将在西安隆重上演。同时《星光大道》延安赛区选拔赛在安塞落幕,本次将参加陕西赛区晋级赛的10个选手中,又有3名选手来自于安塞。安塞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塞县文化艺术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县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用于文艺配套奖励、文艺精品项目扶持、重点文化项目资助,随着事业发展和财力增长,将逐年提高标准。目前,安塞县在中小学推行民间艺术“四进”课堂和陕北民歌新唱活动,设置有专门的民歌学习课堂,并编写了校本教材,由民间艺术培训中心的优秀歌手和教师共同进行授课,让孩子从小陶醉在民歌声中,每年组织民歌大赛中不乏有歌惊四座的小选手,他们是陕北民歌新一代的传承者。此外,安塞县的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文学、民间艺术、摄影、书法、曲艺、影视、歌曲等领域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陕西的传统民歌(安塞民歌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