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杭州富阳洞桥镇妇联接待了一个抱着婴儿的求助者接待的妇联干部心里“咯噔”了一下:按经验,这样的情况十有八九跟家庭不和有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充满怎样的母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充满怎样的母爱(配得上这份母爱)

充满怎样的母爱

5月6日,杭州富阳洞桥镇妇联接待了一个抱着婴儿的求助者。接待的妇联干部心里“咯噔”了一下:按经验,这样的情况十有八九跟家庭不和有关。

求助者叫胡丽芬,今年29岁,本镇人,她说,她一直想对外婆说句“谢谢”,一直想送一份礼物表达心意。“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外婆说,也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礼物。”

她说自己已经纠结了好多天,眼看母亲节越来越近,她于是想到了镇里的妇联。

不知道怎么对外婆说“谢谢”?不知道送什么母亲节礼物给外婆?妇联工作人员觉得好奇,于是坐下来想拉拉家常。怎么在母亲节想着要给外婆送礼物,而不是自己妈妈?

第一句话刚出口,胡丽芬已是满眼泪水。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让人心酸,但又让人动情的故事。

这个家,灾难不曾远离

这个故事很长,从第一幕开始,甚至可以回溯到50多年前。

胡丽芬的外婆叫沈和娟,今年75岁,住大溪村,生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出生没多久就被医院诊断为小儿麻痹症。后来她又有了老二和老三。老二是个女儿,也就是胡丽芬的母亲。最小的儿子聪明健康,是沈和娟的骄傲。

尽管大儿子有残疾,但依然能读书、学手艺,家里的生活状况也随着老二老三的长大而渐渐好转。这,原本是一个不美满,但也充满希望的普通的农村家庭。

拐点出现在1992年。已经是裁缝师傅的大儿子因为长期缺乏运动而肌肉萎缩,手脚无法动弹,并在这一年彻底失去了自理能力,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等待母亲按摩、翻身、送饭、换衣。她的丈夫身体也不好,家里的担子一下子就重了。

就在大儿子“瘫痪”的第三年,沈和娟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另一个噩耗传来:她的女婿、胡丽芬的爸爸在一场意外中去世。“那个时候丽芬才9岁,以前很乖的,从那之后经常在晚上做梦喊‘爸爸’。”沈和娟是个坚强的女人,但面对失去丈夫的女儿和失去爸爸的外孙女,她感到了一种揪心的疼痛。

但灾难并没有因为沈和娟的痛心而远离。不久小儿子也出事了:他在一次帮人救火中摔下三楼,落下了终身残疾。之后,他不能干重活,性情也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

2002年,更重的打击还是向沈和娟一家袭来:女儿为了增加收入去做钟点工,结果在雇主家擦玻璃的时候从高楼坠下,永远地离开了……

“妈妈没了,还有外婆”

从20岁结婚到63岁,沈和娟的日子如煎如烤。熬到头发花白,她能看到的就是残疾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离世的女儿女婿的照片,还有需要照顾的丈夫,还有每个晚上都会哭喊爸妈的外孙女。

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彻底的打击吧。

“是啊,那个时候日子怎么就那么难啊。”沈和娟老太太住在一间泥木结构的老房子里,院子很小却很整洁。她说,很多时候她都觉得差一点就活不下去了。“在家里我就是妈妈,如果没有妈妈了,家不就没了嘛。”她个子不高,短发,一件老式的对襟外套,很干净。她要给记者倒水,那里的4把热水瓶列成一排,外壳颜色大多褪尽,斑斑驳驳。

“都到那个样子了,要认个命也要抗个命。生活越难,越是要走下去,再说不是还有个小囡(指胡丽芬)吗?”

这一陪一看就是20年。外婆去参加外孙女的每一次家长会,外婆陪着去买每一年的过年新衣服,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小囡没有妈妈了,外婆还在,外婆就是妈妈。我要陪着她,看着她。看她上大学,看她谈朋友,看她成家,看她给我们家添丁添口……” 沈老太太这么说的时候,院子里正在下雨,雨水打在芭蕉叶上,溅开来,化成水雾,把几盆不知名的花衬得更美。

“世界上最坚强的就是我外婆了,外婆也就是我最亲近的‘妈妈’了。”胡丽芬这么说的时候,她知道“外婆妈妈”为这个家做了什么,又承受了什么——最近这几年,外婆的糖尿病难以遏制地加重,体重从130斤降到了90斤。七八年前是忌口,之后是吃药,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天打两次胰岛素。尽管现在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但她很担心“外婆妈妈”突然有一天就会灯枯油尽……“你们要帮帮我,我真的好想谢谢我的‘妈妈’,谢谢她的一切付出。”

富阳洞桥镇妇联干部听得眼泪婆娑,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外婆妈妈”的谢意,也不知道世间有什么礼物能重过母爱……

这个故事写到这儿,大家一定好奇,那么妇联干部最后到底有没有给出个点子呢。当时确实没有,但这事总搁在心头,妇联几个同志商量来琢磨去,跟胡丽芬说:我们出不了太有创意的主意,我们的建议可能很平淡,听说你外婆很多年没看过西湖了,你陪她好好看看。因为,对老人,对父母来说,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