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毛泽东早期词的代表作,旧地重游之作,反映了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

上阕着重描绘深秋的绚烂景色。起首三句交代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岀作者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接下来七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万山红遍”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清澈见底,以“爭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现江上生机弥漫。“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通过一系列实景的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作者用一“帐”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间升沉起伏,也就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一问,说明作者对天下大事极其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一阕先写景,然后自然转入抒情,两者融合无间,堪称为借景抒情的范例。

面对眼前景色,下阕作者自然地转到回忆起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来橘子洲游览。“忆往昔”,眀确说明以下是回忆往昔作者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那时正是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书生意气”的体现,“指点江山”也是理所当然。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衍的手法,写出了“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

在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侯一样,实则粪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激扬文字”的具体化。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阕的“湘江”等句意,也照应下阕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游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作进一步的抒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可称之为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所作的英勇无畏的拼搏。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所向披靡。今天,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曾记否”,一声亲切的发问,表达作者多么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啊!

长于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这首词的一个特色。上阕一个“看”字,领岀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具体到概括,十分形象生动,真有点儿令人目不暇接。下阕虽以叙事抒情为主,却也能因情岀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

全诗给人以豪放的风格和崇高的美感。

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1)

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