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间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红叶出,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这句极具秋意的诗句,出自清代扬州八怪边寿民的作品《忆江南·苇间好》。从诗词之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恬静美好的家乡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此外,也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九九重阳的晚秋物候之美。

陶渊明的情人节(此花开尽更无花)(1)

重阳节,最是撩人情思之时,西风萧瑟,草木凋零。时值深秋之时,寒气渐渐趋重,唯有菊花傲姿飘芳,菊花茶又有除寒祛湿功效,因此,菊花和重阳关联起来,在九九重阳日,人们除了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外,赏菊、饮菊花酒也成为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若要说起中国人对菊花的热爱,估计大部分人都能想起陶渊明。

晋代文人将“菊”物化为人格象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成为了古往今来许多人的向往生活。

陶渊明的情人节(此花开尽更无花)(2)

陶渊明

据传,重阳赏菊就起源于陶渊明,其在《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提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自此之后,提及到重阳节的文献里,似乎都少不了菊花的身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赋予菊花“雅”的含义;在民间习俗中,菊花拥有吉祥、长寿的含义,是为“俗”。这样雅俗共赏的特性,也令菊花成为了《百花花贵图》中的灵感来源。

《百花花贵图》卷四沿袭百花皆贵的寓意,少女、老者皆作写意,象征吉祥健康,其灵活的构图,细致的勾勒,亦使得菊花鲜活而生动,形象写真但又不失水墨意趣。

陶渊明的情人节(此花开尽更无花)(3)

百花花贵图卷四

永恒宁静和万古不易的自然是人们欣赏追求的品质,而与梅、兰、竹并列“四君子”的菊,正是仁人贤士自许的精神象徵。

古人欣赏永恒宁静和万古不易的自然,正如重阳赏菊,更着重于菊之精神,菊花是清绝傲雪、高洁刚强的化身,与梅、兰、竹并列“四君子”,是仁人贤士自许的精神象徵。

《百花花贵图》系列多次着墨于菊,正是基于传统文化悟道,在静穆和空寂中享受生命,并以其温润之风骨赋予有缘人富贵吉祥平安喜乐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的情人节(此花开尽更无花)(4)

百花花贵图卷二

《百花画贵图》系列艺术品,以艳丽的色彩和百花盛开的景象,传递“花开富贵”的传统寓意,烘托出该作品“吉祥富贵”的主旨。同时,还涵盖了“百花皆贵、众人平等”、“健康长寿”、“纯真喜悦”等丰富的美好传统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