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独特的习俗(满族习俗烙粘火勺)(1)

满族,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年族源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饮食文化随其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积淀和形成了悠久厚重的民族饮食文化体系。满族生活习俗从“引弓之民”到“多畜猪、食其肉”、从“不事耕种”到“俗尚耕稼”的潜移默化,使得满族先民饮食文化实现了从渔猎到农耕的二元文化时代过度;清朝入关后,满族餐饮文化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各类美食可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粘火勺是满族食品,又称粘火烧、粘干粮。

磁灶独特的习俗(满族习俗烙粘火勺)(2)

耐饿、易储存是满族人对食物的基本诉求,粘火勺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满族人创造食物的无限可能性。

粘火勺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发酵和水洗之后,带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后分成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馅,还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盐末当馅,叫芝麻盐。再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此饼皮粘、馅甜,营养丰富,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干粮。农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以雪冻之,食用时,取出放锅中馏一下即可。

磁灶独特的习俗(满族习俗烙粘火勺)(3)

【粘火勺的来历】

粘火勺的来历很不平凡,这个圆圆的食品,曾经救过努尔哈赤一营兵马的性命,具有皇帝敕封的美誉。

  1594年,努尔哈赤破九部联军之后,乘胜指挥大军东进,征服了朱舍里、讷殷二部,力量迅速壮大。是年冬季,讷殷部一个降将突然来到努尔哈赤的兵营,密报在黑龙江讷河一带有大批讷殷部残余起兵集结,打算在明年夏天攻击努尔哈赤大军。努尔哈赤大怒,亲率五百兵马,火速向讷河进发,北进平定叛军。临走前,火头军连夜为北征将士准备了干粮,其中就有二十袋圆圆的粘粘的带馅的烙饼。数日后,努尔哈赤的兵马赶到了讷河,讷河叛将衣诺古闻讯逃进了深山,准备与努尔哈赤在密林里周旋。此时已经是隆冬季节,气温骤降,天气严寒,努尔哈赤的兵马在森林里搜寻了半个月也不见叛军的踪影,由于天寒地冻,努尔哈赤军队所带干粮全部冻成了冰嘎哒,根本吃不了,士兵们个个饿得晕头转向直打晃,战斗力急剧下降。就在这时,衣诺古突然率军包围了努尔哈赤的部队,士兵死伤不少,努尔哈赤面临绝境。这时,努尔哈赤的弟弟苏尔哈赤对哥哥说:“这里有得是树木,何不拢火烤干粮呢?”努尔哈赤允准。随即,森林里便拢起了火堆。但是,干粮上火一烤立即融化,根本擎不住手,能吃上几口,口感也极差。只有那种圆圆的烙饼上火一烤却是软软的粘粘的十分好吃。士兵们吃了一肚子这种东西,马上来了精神,奋起抵抗衣诺古的部队,很快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努尔哈赤感到很神奇,也很感恩,他说这东西圆圆的有点像火勺,粘粘的还挺好吃,就叫粘火勺吧,从此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当时,努尔哈赤的部队虽然击溃了衣诺古的进攻,但仍被团团包围,突破包围圈得数日之久。粮食的问题又一次摆到了努尔哈赤的面前。他当即命令苏尔哈赤,封存剩下的粘火勺,有计划分给各营,每天每人只有半个。就是靠这剩下的粘火勺,一直坚持到收兵凯旋。努尔哈赤回到安土瓜尔佳城,对救了自己在内的一营兵马的粘火勺大加赞赏,敕封为贡品,后来在宫廷饮食的点心里,就有制作精良的粘火勺,民间的普通小吃竟然走上了宫廷的餐桌。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族民间的粘火勺变成满族人过年必备的小吃,成了年货。

磁灶独特的习俗(满族习俗烙粘火勺)(4)

【黏火勺的做法】

1.首先做好豆沙馅。

2.用开水少量多次烫面。

3.再用凉水把面合起揉好,醒半个小时。

4.开始包粘火勺,像包包子一样,再压成饼状。

5.锅中放油,把粘火勺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6.煎好的粘火勺好装到盘里即可。

磁灶独特的习俗(满族习俗烙粘火勺)(5)

满族的美食,是最人性化的守候,是满族人遵从自然法则的巧妙安排,需要,就是最好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