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墩民俗传说(六里饭棚遗址民俗民谣考证)(1)

张雪峰

问路问老人、消息听店人。这是一句豫东特色民俗谚语,也是一句顺口溜式、便于传播记忆的民俗哲理民谣。在千年隋唐古运河沿途,尤其是在六里饭棚遗址地区的从事商业经营的商业世家,算是“店家”教育子孙后代从事商业经营的传家宝“秘方”,也是历代各种大大小小军事战争从事侦察活动时候的“民谣兵法”。

本文是以“夏邑县会亭镇博物馆”和“夏邑县会亭镇红山党史馆”建馆方向所追求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考古学方法,去溯源考证豫东地区隋唐大运河遗留的汉文化民俗民谣所承载的中原文明人文科学贡献。问路问老人、消息听店人,后半句民谣“消息问店人”(听店人),已经是从六里饭棚遗址众多从事饮食饭店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豫东商丘到皖北宿州一段,传播到整个中原大地,成为了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哲理民谣”代表。

六里饭棚古遗址位于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自西汉时期就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交通要塞与军事战略门户。六里饭棚古遗址与“官仓”古遗址,共同记载了隋唐大运河漕运时期正处于农耕文明中期阶段的加速发展期,尽管当然的国力与粮食产量已经超越大半个欧洲所有国家的一半产值以上,诸如漕运船只、冷兵器铁器等重要生产型、军用物资仍然极度短缺,能在隋唐大运河故道遗址开办“饭棚、铁匠铺”商业的店家店人,可以说是家家身怀绝技、个人聪明绝顶。又是每天接待来自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官民客商,消息灵通,阅人无数,知识面宽广。店人,一般是指古时经营饮食饭店的店家与店人,个别地区民俗简称食杂店、杂货铺。在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率领的新四军侦察排,多次到六里饭棚张士俊家的烧鸡烀猪头食品作坊打听驻扎在会亭镇西北方向的伪国民党祁炎勋团兵力分布。

六里饭棚及其周边整大片古村落,是溯源发现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开天辟地通航了杭州到洛阳大运河水运漕运的“跨学科”考古活化石,尤其是代表了关于中国人的“吃住行”的活化石。六里饭棚方圆三公里范围的古村名“关仓、傅阁、火神庙、阎王庙坑、刘炉、齐炉、武楼”,这些仓库、阁楼店家、庙宇佛堂、修船铁匠、漕运船工和武装押运人员,以业聚村,也是围绕隋唐大运河“吃”的配套商业功能村庄。

孙子曾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隋唐大运河商丘夏邑段会亭镇六里饭棚遗址,留下了太多与“吃”相关的真实民间故事,多以民谣谚语和科学哲理形式,深植于豫东地区广阔的黄淮平原。官仓,是隋唐大运河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会亭镇关仓村的村名原本是官办仓库,官府与民间共同称之为“官仓”,相邻几百米距离就是“六里饭棚遗址”。

建国前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从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活动的永城、商丘一带老人,几乎是人人都能说几句关于六里饭棚的民俗中的谚语民谣。如:六里饭棚太有名,船家到此忘会亭;六里饭棚一大怪,饭棚开到马牧界;先有六里饭棚,后有归德古城;人怕出名猪怕壮,兵痞来了六里饭棚先遭殃。

隋唐大运河六里饭棚古遗址从古至今一直属于现在的夏邑县会亭镇管辖,距离永城市大运河遗址马牧段只有五公里。夏邑县会亭镇在大运河漕运时期叫做“会停驿”,意思是“会合、停船、驿站休息”。“会停驿”在大运河漕运功能结束后,大约是在宋金末时代期改名为“会亭铺”、“会亭集”。六里饭棚“六华里”遗址发源于西汉,到了隋唐时期的商业经营品种很全面,主要是围绕紧邻的隋唐时期官方仓库漕运码头向东展开,商业经营品类范围多为吃住行相关“棚式简易饭店、炉匠铺、米铺、食杂糕点铺、布绸铺、车马店、庙宇佛堂”等。

“官仓”与“六里饭棚”是形声字与会意字组成的中原地区汉文化代表性古地名。历代兵家、乃至乡间土匪在行军作战时候,大多遵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传统孙子兵法原则,多数人就是直观的解读为“官方仓库”与“六里地都是饭棚”,本来是隋唐大运河沿途最具代表古代商业地名,结果成了历代兵家战争必争之地。宋金时期,因为六里饭棚名字引发战乱不断,不堪其扰,把“官仓”改名了“关仓”,意思是“已经关门停业的粮仓”,没有粮仓可抢了,请不要再来打“官仓”的主意了。可是,六里饭棚的名字无法更改,“官仓”改为“关仓”之后仍然引发了太多的各路兵家争抢六里饭棚周边商户店家财产,因为“六里饭棚”名字引发的各种各样恩恩怨怨在历史上留下了讲不完的一代代人苦难式奇闻趣事。

笔者长期生活在六里饭棚与官仓遗址,又是曾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仓村村干部,也是事实上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传统文化传承人,出于责任使命,已经把关仓村、六里饭棚的历史本源,口述给了各级文化部门。很高兴,部分六里饭棚遗址文化史料已经写入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资料。

2022年春节笔者再次专门回乡,仰望着历史的星空,认真追溯隋唐时期六里饭棚先人们的足迹与劳动智慧,以民俗学为调查重点,结合现存人文地理环境,与会亭镇文化站负责人、多名村干部一起,全方位调查了传说中的隋唐大运河六里饭棚段“六里商户”的商业起源,并把最新的调查发现上报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专家。

关于六里饭棚为什么是“六里地”地名最具说服力一说,是指隋唐大运河漕运时期的“官仓”粮运码头为起点,向东六华里是服务漕运时代“江南与黄淮”各地地方名吃的众多食杂店饭棚、铁匠铺、布匹铺等商业铺面。所指“六里”长度范围就是现在的会亭镇关仓村小傅庄六里饭棚交通指示牌向东方向六华里,这个六华里距离恰好到达齐炉村(齐家炉)南地与永城市交界地。小傅庄部分傅姓村民是从傅阁村迁移,每年大年初一,原关仓村小学校长都会风雨无阻到傅阁村给同族长辈拜年。

民以食为天。与六里饭棚毗邻几百米距离的“官仓遗址”,说明了“吃”仍然是历代皇权最为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两个古遗址同属于现在的会亭镇关仓村,一个是官办仓库,一个是众多民间餐饮户为主的大运河漕运服务集中商业区,两者是天然的“官与民”商业配套关系,并非隶属关系。

严格的说,六里饭棚古地名也是“物理空间距离”宽泛、多意组合古地名,最初的起源核心区域应该位于今天的刘火神庙村口的隋唐大运河北堤遗址。元代之后,大运河商丘段漕运完全停止,古运河成了“以堤带路”官道,民间称之为“官路”。这条起自江南水乡的官道一路向西,沿途有一千多公里有“杭州、南京、宿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等重要城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经济东西连接最重要的血管主动脉。六里饭棚在没有了漕运以后,在此重要“千里官路”上的名气不仅仅是很大,而是更大,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民间认为的“六华里长的无法家饭棚”商业范围地理面积,在二千多年来的历史风云中,都是远远大于单一的粮米储存功能“官仓”影响力。

没有“官仓”,难有六里饭棚的曾经辉煌。隋唐大运河在全线开通后,六里饭棚毗邻的“官仓”粮库规模,至少是是当年商丘到宿州段规模最大的官办粮米仓库,装卸、转运的粮食是来自鱼米之乡杭州方向运来的“南粮北调”大米油面和丝绸布匹为主,当然也兼具了通过大运河水运漕运,转运产自全家各地的陶瓷瓷器生活用品为辅。近几十年来,从六里饭棚遗址发现的古陶瓷以磁州窑窑口数最最多。

为什么说隋唐时期六里饭棚古遗址原址是位于“六里饭棚交通牌”向东永城马牧方向六华里更科学可信,而不是向西会亭镇方向六华里,是因为来自江浙太湖地区运来的大量优质粮米是由东面永城马牧过来,受制于古运河河道漕运通船的宽度一般只有十几米,粮船要排队卸粮。在肩挑背扛人工时期,古代船工与码头苦力的饮食健康情况远远比不上当前,即使正常天气装卸粮食也是需要排队,一旦遇到不良天气向正东方向排队六华里也是属合科学常识的。之前,部分人农村人以为六里饭棚是距离会亭镇六华里的传说,并不属合民俗学与地理学实际情况。

笔者极其重要的发现是,自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至今二千多年来,从现在的“六里饭棚交通牌”向东六华里的大运河遗址大堤北岸,仍然保留下来一字排开的隋唐时期古村落,有“傅阁村(官驿车马店阁楼)、曹庄村(漕运民工)、武楼(武装押运官府钱粮住宿阁楼)杨庄村(谐音洋庄,明朝建村,盛于清末,六里饭棚迁过去的食杂铺)、隋坑(杨庄村与火神庙村之间陶瓷窑遗址)、火神庙村(船工祭祀遗址)、刘炉村(刘家炉)、齐炉(齐家炉)、陈炉(陈家炉)、阎王庙坑”等,这是极其难得的世界级汉文化起源与中原文化商业文明重要古村落历史遗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傅阁村村民在村中台地(傅阁阁楼旧址)挖取原生砂疆黑土改良土壤时,一次性出土了约五十公斤众多品类隋唐时期古钱币,其中又发现了许多汉铢钱币,直接证明了与六里饭棚几百米距离的傅阁村,就是官方仓库(官仓)配套的“车马店住宿驿站”功能,并兼具了一部分州府级官驿功能。傅阁村阁楼遗址出土的这一巨大数量的古钱币,民间人士不可能携带那么多,只能是来自“官仓”官方的米粮购销钱款结算功能,民间商贩难以携带、储存那么多古钱币。当然,也不排除是金朝攻打南宋时期宋金战争所遗存。

欣慰的是,这一成片的六里饭棚周边汉代古村落,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没有失传,留下了汉文化起源与隋唐时期大运河文化的民俗活化石。比如,源自汉代的传统打铁炉匠工艺在新中国建国后,已经升级为现代机械化铸造业。著名的会亭镇淮海铸造厂,历经艰辛,成功的打造成了国家重点铸造龙头企业,不仅仅把“六里饭棚炉匠精神”很好的科学创新、发扬光大,其产品更是畅销中国、走向了世界。

笔者也是六里饭棚遗址铁匠铺、饮食店铺等众多非遗产品的传承人之一,打小就耳闻目睹了爷爷张士俊(曾用名张士为)和家父张宗善对于祖传的肉类与糕点严谨工艺的工匠精神手把手匠心训导。每当进行“六里饭棚红花烧鸡”或“六里饭棚烧鸡烀猪头”卤制香料进行配伍时,或是出于商业配方的保密,一般是选择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心中总是畅想隋唐大运河六里饭棚曾经的“东望千帆不见尾”漕运繁华盛况。

严师出高徒,敬畏出好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十来年时期,笔者追随家父张宗善,批量生产加工过“六里饭棚烧鸡烀猪头”、变蛋、蜜三刀糕点、月饼等非遗食品,长途销售到邻近宿州、亳州、徐州商户,产品供不应求。祖上训导在炒制配伍祖传香料时,坚守不放过一丁点变质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追求产品味道的本源纯真,每种产品均是至少十几道传统工艺,道道一丝不苟,夜间卤制守锅时诚恐诚惶,绝对不敢偷懒睡觉。

中原文化有句著名地理知识民俗谚语:饭店开高处,做人要低头。从地理地势查证,古运河傅阁村段是东西十公里地势最高的,傅阁村西边是“官仓”,东面是火神庙和多家打铁炉匠铺,确切的六里饭棚古遗址是位于今天的关仓行政村所辖傅阁自然村大运河段,吻合豫东民俗学与农业考古的科学依据。而且,从“六里饭棚交通牌”向西与会亭镇的“会停驿”旧址大隅首什字口之间四公里(八华里),自古就是一大片果树为主低洼空旷土地,沿古运河两岸各有一个以果树命名的村庄村,即今天的关仓村杏王庄村与常核桃园村,多么美好寓意的美丽乡村古村落名字,当然,这两个以果树命名的古村名字也是与毗邻的六里饭棚的“吃”有关。

从农业考古去发现,“官仓”与“六里饭棚”向西四公里排水洼地地势,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漕运时期“官方粮仓”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排涝泄洪的低洼土地。夏邑县是千年古黄河故道,豫东黄淮冲积平原的台地、高地,是古代人建造官方仓库、驿站阁楼、庙宇饭店、商业服务的宝地。

流传于豫东隋唐大运河遗址附近关于“会停驿”与六里饭棚的诗词形式谚语很多,至今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古代诗情画意。民谣打油诗之一:烟花三月下会停,隋唐岸堤十景迎。六里饭棚烧鸡香,运河船家猜酒令;文化底蕴深厚、善恶分明民谣打油诗代表有:好人子孙有好报,坏事干多了全进阎王庙,孔老二收徒三不教,吃喝玩乐的全不要;描写六里饭棚“官仓”粮仓规模的民谣有:官仓关了门,三县没吃嘚。可见,今天的六里饭棚所属会亭镇关仓村(旧称官仓)的“民以食为天”地位之重要;当然,也有对于个别不作为官员讽刺的代表民谣: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在农业文明物质短缺时期,这首民谣同样与“吃”有关,辩证的看,也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励志语”吧,六里饭棚遗址民众也是广为流传。

六里饭棚遗址周边最具广泛传播力的比较式民谣还有:金官仓,银傅阁,都赶不上火神庙的票子多,偷抢作恶全进阎王庙。这四句民谣表述了六华里长的六里饭棚商业区这一大片古地名村庄曾经的汉文化“富裕、向善”寓意,从民俗科学直白的说明了:前两句民谣是说“物质金钱”,即,金官仓,指官仓(关仓村)的粮食是金子般珍贵,银傅阁,是指掌管银两的商贾官人的住宿下榻的驿站。此民谣后两句是说“神话文化”,“火神庙的票子多”表述了商贾云集前来火神庙烧香拜佛的香火纸钱(票子)旺盛,是大运河漕运船家烧香拜佛的佛家圣地。位于火神庙二百米距离远的阎王庙遗址在汉文化时期,六里饭棚先人们的淳朴民风汉文化价值观就是,谁要是干了偷抢作恶坏事就要进阎王庙。

六里饭棚遗址还有一首更有意义与吃和生活有关哲理性民谣,代表的有:东马牧,西马牧,六里饭棚的饺子能喂牛。这首民谣是描写曾经的“六里饭棚大水饺”主要是供应给隋唐大运河漕运民工,驰名整个大运河,六里饭棚长达六里地众多饭棚饭店的饺子个大皮薄,得益于六里饭棚一公里距离就是官府粮仓“官仓”。

还有一首把铁匠与厨匠放在一起的食文化民谣:长铁匠,短木匠,能不过六里饭棚的烧鸡汤。这首民谣是说,铁匠有本领把铁器随意加长,木匠能够地木头截短,但是这些从事铁匠与木匠能工巧匠,能够比得上从事餐饮美食加工厨艺厨匠的“六里饭棚红花烧鸡”一锅锅鸡汤鲜美,当然,卤制烧鸡鸡汤也是有助于辅助治疗百病的食疗首方,至今仍然是患病病人术后身体恢复的“不是药的良药”。

笔者还收藏一首家传民谣式发家致富“秘方”,就是八个字:能买不值,不买吃食。这首哲理式民谣,或是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最好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商业世家的家庭版“资本论”吧。

六里饭棚有几项“全国之最”,附近村民形容隋唐大运河漕运昌盛时期六里饭棚官仓的仓库规模与阎王庙坑“十八层地狱”之深的民谚民谣还有:阎王庙里的庙坑没有底,官仓的粮垛没有顶;还有一首爱憎分明民俗民谣:火神庙的人不要为,阎王庙的鬼喂不够。为,此是指对于他人给予巴结、屈尊式物质献媚,喂不够,指一些恶欲无限的黑恶势力对于他人物质的强夺豪取。

教人做人做事道理豫东地区汉文化、结合儒家文化类似的民俗还有:好人不要为,小人为不住。这句民谣是说,内心善良者不会接受他人的物质,内心已坏的小人,给予再多物质也是改变不了作恶多端的行为。六里饭棚的历史是多难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要地,因名得福,也是因名惹祸,有当地两首民谣:六里饭棚,十棚九空。不怕兵痞,就怕土匪。

火神庙村一村两庙,全国少见。流传至今的民俗节“正月二十八,刘齐炉阎庙会打铁花”,这个千年乡村庙会,每年仍然是自发的举办中,可以说是豫东少有的汉文化起源地乡村千年庙会了。更为难得的文化宝藏是,一个六里饭棚古遗址内火神庙村一公里相邻火神庙与阎王庙两座庙,起到了“道德比较法庭”的警示教育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儒家文化关于“皇权不下乡”国家治理乡村稳定、乡村治理成本、治理效率中的“佛教文化”,是个宝贵的古遗址资源。六里饭棚阎王庙与阎王坑遗址至今仍然还在,以民俗民谣方式起到了古代乡村治理的“法制”功能,向人民群众以通俗易懂、可见可传方式传播了行善积德者能够得到火神庙保佑,否则,要下到阎王庙所在的阎王坑深坑十八层地狱接受审判。

据火神庙村一位退休老教师介绍,同比火神庙地名,全国叫阎王庙的古地名并不多,说明了中原豫东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秩序乡规民约“好人与坏人”、“火神庙与阎王庙”多么鲜明直接排列对比,一村两庙也是对于违反“道德经”和儒释儒释道文化“仁义礼智信”者的神话式民俗符号“正反”标记。听火神庙村老人讲,阎王庙的不仅有供奉阎王爷,还有十八层地狱各个判司、判官牌位,“明码标价”各种违法行为的人一旦到了阴间应该所受哪种惩罚。一村两庙是中原豫东作为汉文化起源民俗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古代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一个有意思课题。

刘家炉,齐家炉,火不过六里饭棚烧鸡烀猪头。这首排比句式地方民谣说明了曾经的六里饭棚商业区刘家炉和齐家炉在漕运时期“打铁炉匠”的红火兴旺盛况,同时赞扬了“民以食为天”的隋唐大运河漕运船家最为喜欢的美食“六里饭棚烧鸡烀猪头”与修造运粮船的铁匠铺炉火一样的红红火火、客满爆棚。

夏邑县会亭镇博物馆收藏了宋金时期南宋与金朝长期作战的“金朝行军锅”。当地一位耄耋老人见到了这个古铁锅,一眼就认为是漕运时期传承的美食“烧鸡烀猪头”卤肉用大铁锅大概率出自六里饭棚遗址旁边的炉匠铸造。当然,文物年代史需要科学验证,不论该六耳铁锅藏品是宋金战争遗物,还是用来卤制“烧鸡烀猪头”所用,都间接证明了这里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重要古战场的史证物证。瓷器店里抓老鼠,得不偿失。

跑反一词,开始叫“跑返”,是历代六里饭棚的老人心中永远的疼,兵痞土匪长期侵袭,不堪其扰,许多炉匠、店家,不得不搬离到距离六里饭棚原址“官道”几百米,抢劫的兵痞土匪来了有个“跑反”缓冲期。有句民谣“瓷器店里抓老鼠、碰不得”,就是说上千年来六里饭棚与“官仓”的民众见了抢吃抢粮的兵痞土匪来了,不管老少抓紧“跑返”,先跑后返。

六里饭棚遗址也是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和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战斗过的红色文化圣地。彭雪枫将军曾经率领新四军官兵为了攻打会亭西北的国民党唐双庙祁炎勋团,多次到达六里饭棚和傅阁村进行战前侦察,曾经俘虏过号称“里外坏”的国民党祁炎勋团派驻六里饭棚傅阁村隐藏的三个哨兵。

据笔者的爷爷张士俊口述,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民工支前时,六里饭棚的先天交通战略位枢纽官道位置,又得益于民间具有饮食加工工匠与烹饪工具,在那个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极其困难之时,六里饭棚紧邻的关仓村与齐炉村两个村庄曾经一夜留宿了上千人的支前民工。张士俊家的食杂店内四口铁锅一字排开连夜煮制热粥,能让支前民工在零下十几度极寒天气喝上了热粥大大提高了支前民工的运输效率。

在淮海战役战斗最激烈的那几天,六里饭棚附近的广大商户和爱国群众又协助解放军主力部队向商丘方向后防医院转运了一批前线撤退伤员,六里饭棚工商户与附近的人民为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的意义是在于重新发现距离汉文化发源地芒砀山三十公里的六里饭棚遗址民俗民谣,如何转化为豫东地区文化产业经济价值,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弘扬豫东地区传统汉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重要使命实践。当然,尽快还原或恢复六里饭棚古遗址传统的商贸服务功能及其“六里饭棚行政村”建制,再现隋唐大运河“会停驿文化十景”,也应该尽快列入市、县、镇三级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文化兴县、文化兴镇、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工作目标。

作者介绍:张雪峰,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人,硕士,夏邑县会亭博物馆与会亭镇红山党史馆义工、创馆人(民办公益博物馆),夏邑县十六届人大代表,曾经出游、工作过约四十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