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2)

徐悲鸿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从国立中央大学、北平艺专再到中央美术学院,他一生培养了几辈画坛人才,绵延至今日。

过完开学季,教师节来临。趁着今儿教师佳节,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为师之路。

徐悲鸿一生爱马,不仅以画马扬名中外,更是一位善识“千里马”的伯乐。经他发现、举荐的画家不可胜数。

有人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但在徐悲鸿这棵“大树”的爱护与教导下,不仅绿草繁茂,还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这些“参天大树”的成才,造就了中国画坛的快速发展与兴盛。

徐悲鸿门下学生无数,陈晓楠、吴作人、萧淑芳、傅抱石、艾中信、冯法祀、戴泽、蒋兆和、叶浅予、董希文、周令钊、古元等名家皆受教过他。若要一一细说徐悲鸿与学生们之间的艺事艺闻,恐怕小编写三天三夜也写不完。

蒋兆和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3)

蒋兆和(1904—1986)

严格来说蒋兆和与徐悲鸿的关系有些“小复杂”,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纯师生”关系,用惺惺相惜、亦师亦友来形容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贴切。“良师益友话知音,何期天命不留君。追忆艺途多坎坷,遗教承担岂千斤。”这是蒋兆和在缅怀徐悲鸿逝世30周年时写的一首诗。1956年9月,蒋兆和在华东艺专毕业,分配到北京,获得到中央美院进修一年的机会。后来经人介绍,蒋兆和与徐悲鸿相识了。那时蒋兆和刚20岁出头,揣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将自己的画卷打开给徐悲鸿看。徐悲鸿看得十分认真,在肯定他的写实主义画风同时,指出了用色、形体刻画不够精微。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4)

▲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纸本设色

徐悲鸿爱才,不仅在绘画上帮助蒋兆和,在了解到他艰辛的生活经历时,感同身受,多有照料。两人在之后的艺术道路上可谓真诚相待、肝胆相照。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5)

▲ 蒋兆和《与阿Q像》纸本设色

后来,当有人向蒋兆和提出为什么不画油画而改画中国画时,蒋兆和沉思片刻说:“改中国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悲鸿先生的启迪。他深情地说:‘知我者悲鸿也,爱我者悲鸿也。’”细究下来,原来徐悲鸿曾教导过蒋兆和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徐悲鸿的一番鼓励使蒋兆和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他的教诲也成为了蒋兆和终生的奋斗目标。

萧淑芳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6)

萧淑芳(1911—2005)

1948年,徐悲鸿担任证婚人,主持了学生吴作人与萧淑芳的婚礼,并绘“双骥图”相赠,其上题诗一首,“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实英声相接攀,譬如行程十万里,得看世界最高山。”并签署“作人、淑芳两弟假期,悲鸿写贺北平东城,三七年六月五日”。那奔腾不息的骏马,鼓励着吴作人萧淑芳夫妇共攀艺术高峰。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7)

▲ 萧淑芳《一筐鸡蛋》油画

1929年,刚满十八岁的萧淑芳是在姐姐的引荐下到中央大学艺术系当旁听生,师从徐悲鸿。当时的萧淑芳虽说是旁听生,仍受到像正式学生一样的严格要求与关心,在作画时多受徐悲鸿指导。

一日,萧淑芳正在画马,徐悲鸿见后便问:“马正面的眼睛应该怎样画?你试画看。”这个问题瞬间把很少画马的萧淑芳难住了,便勉强像画人眼那样画了出来。“画马大师”徐悲鸿见后摇摇头,当场示范纠正了萧淑芳的错误,几十年下来萧淑芳一直清晰记得马面正确的结构。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8)

▲ 萧淑芳《人民之香》工笔花卉

萧淑芳家境优渥,是“蜜罐”长大的小孩,又是女孩,理当娇弱些。在徐悲鸿带领学生到偏远山区风景写生时,有些担心条件艰苦的萧淑芳在再三犹豫后未去,班上的另一位湖南女同学跟着去了。写生回来后,徐悲鸿既幽默又严肃的对她说道:“你这位广东人没有湖南人勇敢。”听到这句话后,萧淑芳很是后悔没能同行,失掉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虽然萧淑芳只在大学跟着徐悲鸿学了一年的画,却使她受用终身。她自己曾说道:“一年南京的学习及生活,使我视野开阔不少,见识了世面。学到很多知识,认识了新的同学、朋友,游览了江南一带风景,是终生难忘的。”

冯法祀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9)

冯法祀(1914—2009)

徐悲鸿的首席大弟子冯法祀,在还是一位中学生时就参观了徐悲鸿的画展。观看到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后,觉得眼前一亮,被深深震撼到。画面中的人物仿佛在诉说,他们或悲伤或愤怒的细微表达,让冯法祀深刻的感受到了绘画中画笔所带来的力量。让他坚定的走上了写实油画的道路。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0)

▲ 冯法祀《刘胡兰就义》油画

在徐悲鸿的影响下,十九岁的冯法祀如愿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冯法祀直接受教于徐悲鸿。并多次跟随徐悲鸿外出写生,在写生途中徐大师发现了冯同学的作画天分,被其色调的准确,运笔的速度所惊讶,评价小冯同学的作品是“以急行军之作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作法深刻。”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1)

▲ 冯法祀《捉虱子》油画

冯法祀在大学毕业后,与徐悲鸿的接触虽有所减少,但师徒两人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直至徐悲鸿去世。在徐悲鸿去世后,冯法祀担任起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为恩师的艺术传播做着积极的贡献。

戴泽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2)

戴泽(1922—至今)

与徐悲鸿初见之时,戴泽还是一位大一新生,怀着满腔崇拜之情望着台上的徐悲鸿。当时徐悲鸿讲的是《黄桷树与四川人》,通过对画中人物与环境的描绘,来表达现实主义观点,教导大家绘画时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身边画起。一场演讲下来,戴泽深受影响,恨不得仰天长叹一句“作画应如此”。

至此之后,他一生都在践行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从现实生活出发,将写实与写生有机结合。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3)

▲ 戴泽《赶马车》油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努力,戴泽慢慢地从当初那位懵懂的学生,成长为有实力的画家。在24岁那年,受到徐悲鸿的邀请,到国立北平艺专任助教。接到消息后,戴泽十分兴奋,只带着一叠写生小画和两筒油画白色颜料,飞奔到北平。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赶马车》《和平签名》等重要画作。特别是《赶马车》,徐悲鸿看后颇为感动,并对其做了认真修改。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4)

▲ 戴泽《和平签名》油画

1953年,徐悲鸿突然离世,留下大量遗物需整理。当时,年仅31岁的戴泽主动挑起了整理遗物的重担。

在中央美院决定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其著名作品《徯我后》因搁置太久,画布腐朽不堪,画面几乎模糊不清,正当所有人认为修复无望之时,戴泽站了出来。观察良久后开口说道:“我本身是画油画的,也曾在莫斯科参观学习过油画修复,对修复油画还是有些心得体会,这些年来我对老师的画风也比较了解。”于是戴泽承担起了修复工作,经过几乎一周的不眠不休,《徯我后》在展览开幕前完成了修复。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5)

▲ 徐悲鸿《徯我后》油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徐悲鸿,不只是一位简单的教画老师,还教授学为人处事的道理与独立学习的可贵品质。在艺术道路上竭尽全力的帮助学生,为中国画坛的发展与兴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6)

致敬徐悲鸿全国青少年美术大赛(画坛巨匠徐悲鸿)(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