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天命观吗(论语解读59论语中的天命)(1)

14•36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

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在这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论语》中的“天命”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么周公便是开启者,周孔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在《论语》中,由孔子直接讲“天”的有12处,除去天命外,与天相关的有15处,《论语》中与“命”有关的有《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

“天命”在《论语》中正式出现过的只有两处:一是《为政》篇中的“五十而知天命”,二是《季氏》篇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此外还有四处值得一提:1、《雍也》篇中的:“亡之,命矣夫!”2、《先进》篇中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3、《宪问》中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4、《尧曰》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的天命观作为他的又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整部论语的始终。首先,孔子是从自身的经历,肯定天命的客观存在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起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了;四十岁做到了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可见,孔子在五十岁之前,并不知道“天命”一说,这可以用孔子五十岁之前的所践所行来佐证。五十岁之前的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用自己的仁义道德那套道理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结果却是到处碰壁,弄得灰头土脸,只得自己嘲笑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原来,直到孔子五十岁,学生商瞿告诉孔子去学周易,他才从周易中悟出道理:原来是“天命不可违”啊!孔子感叹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再给我多活数年,用五十岁学习《易经》得来的思想处世待物,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呀!从此,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仅极少谈利益,而且对天命和仁德赞赏有加。

正因为建立起了牢固的天命观,所以孔子一次闲聊时对他的学生子贡说:“莫我知也夫!”子贡说:“何为其莫知子也?”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万世师表的豁达心境,也看到了一位人间圣人对上天的敬畏。 孔子不仅自己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也劝导周围的人要敬畏上天。一次他听学生子服告知,他的另一位学生公伯寮在季孙面前诽谤子路,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意(客观)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这里孔子再一次强调了自己的天命观:“道”最终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还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因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并且轻侮圣人之言。在孔子眼中,大人、圣人都是因天命而降生于世,所以他是将这两者与天命并提而论的,并以此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

《论语》最后一节《尧曰》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可以说,这是孔子对君子的最高度概括了。不懂得天命,就不能称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就不能识人。 即“知命”、“知礼”、“知信”,成了君子立身处世之“三要”,而“不知命”自当其首。不知命者连君子都谈不上,更遑论“知礼”和“知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