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忽高忽低,不少人也因此感冒流涕,医院里等着的都是治感冒的病人。古时候,肯定也有感冒,那么感冒一词怎么来的?古时候一直说的是“伤风”、“风邪”!一查果真有大发现:“感冒”一词首提者竟然是福州人!

《红楼梦》中谁感冒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记载的感冒次数最多。

贾母第一次感冒,出现在第42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贾母一高兴,就带着刘姥姥到处游玩。因过度疲劳易感冒,于是就病倒了。王熙凤见了刘姥姥就说,“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我们大姐儿(巧姐)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呢。”

袭人的感冒,是在第十九回,书中说:“至次日清晨,袭人起来,便觉身体发重,头疼目胀,四肢火热。先时还挣紥的住,次后捱不住,只要睡着,因而和衣躺在炕上。”在第二十一回里写,“袭人吃了药,微微发了汗,轻省多了”,她的感冒符合“发热轻、怕冷重、无汗”的风寒感冒的特点。

晴雯“感冒事件”,占了《红楼梦》三个回目。另外黛玉、湘云也都感冒过。

感冒古代怎么来的(感冒一词因700年前这位福州人而得名)(1)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所用的病名不是“感冒”而是“伤风”“风寒”“风邪”,因此认为曹雪芹的时代,“感冒”一词还没有作为病名被普遍使用。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病名全部变成了“感冒”,比如第117回说,“贾琏道:‘写的是感冒风寒起来的,如今成了痨病了……’”

由此看来,说感冒作为病名被普遍使用始自清朝的说法是可信的。

“害肚历”与“感风簿”

有一种说法:“感冒”一词是来自官场。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经籍和编修国史,通称“馆阁”。馆阁每晚要有人值夜班,以防书籍被盗,如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

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借口。馆阁的官员们称这本请假簿叫“害肚历”。这是记录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感冒古代怎么来的(感冒一词因700年前这位福州人而得名)(2)

沈括

感冒古代怎么来的(感冒一词因700年前这位福州人而得名)(3)

到了南宋,有位叫陈鹄的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里记录:“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陈鹄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叫“永嘉医派”,代表人陈无择曾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陈鹄大概看了这书,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这陈鹄与曾在福建做官、著有《容斋随笔》的洪迈曾有一场学术讨论,时间大约是在1190年。

“感风”怎么变成“感冒”的?到了清代,有个叫俞樾的学者(浙江德清人),他在《茶香室丛钞》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冒”是覆盖、溢出之意,“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带病工作,现在终于坚持不住了!

这与高鹗那个时代开始流行说感冒大致是相符的。

顺便说一下这俞樾,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他与福建也颇有些渊源。他的长兄俞林曾任福宁太守,母亲也跟着长兄住,所以每次俞樾都要海上或钱塘江来到福宁府(今宁德地区)。

首提“感冒”之名的福州名医

其实医家最早使用“感冒”一词的并不是在清代,而是南宋。中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最早在医书中提出者是福州名医杨士瀛。

感冒古代怎么来的(感冒一词因700年前这位福州人而得名)(4)

中国古代医生地位并不高。医与百工同列,属于“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中的第三级。杨士瀛又是民间医生,所以关于他的记载极少,但好在有一部成书于1264年的《仁斋直指方论》流传了下来,是现存较早的方论紧密结合的一部方剂学专著,产生了较大影响。

感冒古代怎么来的(感冒一词因700年前这位福州人而得名)(5)

“感冒”一词便是最早出现于《仁斋直指方论》中《诸风》一章,其“伤风方论”中论《和剂局方》参苏饮提到:“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后代医家遂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有中医界的专家在解释《仁斋直指方论》中“感冒”一词时认为:这里的感冒是感受的意思,就是“感受风邪,发热头痛……”“冒”并没有指疾病中昏蒙的症状,而是被覆盖或被冒犯的意思。“感冒”二字起初并非病征之名,“感冒风邪”四字倒是“伤风”二字的扩展版。

“感冒”真正作为一个病症名提出是元代的朱震亨,他的《丹溪心法·中寒篇》:“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后代医家才真正在此基础上发展关于时行感冒、虚人感冒等等理论。

除了说“感冒”,杨士瀛还有何成就?他是最先提出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在前人医家的基础上,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提出了“气为血之帅”理论,全面地论述了气血的生理、病理、气血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及辨证特点。同时在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中运用气血理论进行辨证用药,还分析了近百种症状或疾病的脉象变化,这些理论直至今日仍有很大影响。

来源:海峡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