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有种美食,它是一种年俗,一种印在食物上的年画,一种风味小吃,一种寄托着美好愿景的食品,也一种鄂东南边陲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沉淀在几代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2)

它乳名叫年粑、印子粑,学名称年糕。一种是用大米制作的白粑 ,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一种是用高粱米制作的红粑 ,代表日子兴旺发达,越过越红火。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3)

它可煮可蒸,可炒可煎,既可当主食,也可作小点。 童年的记忆里,春节前,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请大家伙帮忙做一箩。春节后用它和家乡的长油面招待客人,也可当礼品送亲友。它有的洁如玉,有的又红似火。预兆新年身体康洁如玉,家庭红红火火,寓意深刻美好!

年粑冷却晾干以后,放在水里浸着,可以放较长时间不变质。蒸熟后的年粑晶莹白皙,入口黏而不腻、香而柔软,可煎烤、蒸煮、煨汤食用。红薯煮年粑过去是我们抗过饥饿的主食,现在却成了城里人追捧的美食。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4)

印子粑好吃,做印子粑难,硬了难咽,软了粘牙,只有软糯适中才有弹牙的稻香味,带有田野和乡村的气息。选择稻米最有学问,唯有一种叫“959”的二季米做印子粑才是绝配。当然,用粳米和糯米恰当的配比也能做出好吃的印子粑来。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5)

记得小时候,我家每年做印子粑的时候,头天母亲就将特殊的大米配比好,用山泉水淘尽杂质,浸泡一晚,第二天早早地沥干水分,又早早地去碾房——专门粉碎大米成面的加工厂,排队等候好久才能碾回家。爷爷那辈人的印子粑可没有机器,洗米晾干后用碓舂舂米或石磨磨米成粉,用竹筛筛粉,他们做印子粑更辛苦。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6)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7)

米粉挑回家后,就通知帮忙做印子粑的人准备开工了,此时才是我们小孩快乐的高光时刻。因为既好玩,又有好吃的,小朋友又多,且个个洗得白白的,如果有不干净的我们都要他回去洗干净了再来,不用主人管我们都很自觉。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8)

做印子粑的日子是主人家的节日,男女老少齐集,分工明确,同心协力。搞粑泥揉米面的是壮汉,捏团团的是巧手,小孩子们就全都抢粑印印粑了。所谓粑印就是印粑的模具,用实木雕刻的范子。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9)

模具有各种样式,模子边上有花纹的,也有没花纹的,有单调花纹的,也有花纹复杂精采的。我们小孩最喜欢那种有动物图案的,有时抢得闹矛盾,但此时主人由不得我们胡闹,会叮嘱某个印粑好手:“多印点鲤鱼跳龙门呀!喜鹊呈祥,金鸡报春,鱼跃龙门,一个都不能少!吉祥如意生肖年的动物更是多多益善哈!“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0)

银元宝似的半成品装满了竹匾,蒸印子粑高手就出手上笼蒸了。印子粑怎么摆放?一笼要蒸多久?都是有学问的,少一分未熟,多一分过老。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1)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2)

做印子粑时临近年关,一般都有庄重的仪式感: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有文化教养的书生,必恭请到位。印子粑熟了先敬祖宗、灶神,然后满屋请人品尝刚出笼的印子粑,天气晴好时还要印子粑宗祠里巡游。舍得给人吃,足见主人家乐善好施,也告诉祖先和敬畏自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3)

由于印子粑加工工序太多,现在乡村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帮忙,加之,如今很多商家一年四季都有印子粑当作商品出售,所以现在乡下做印子粑的人家不多了。

大冶特产印子粑(难忘家乡的印子粑)(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