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咪咕江的美食溯源系列第1期,从今儿起,每天讲点儿关于美食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从“夫妻肺片”说起。

夫妻肺片到底是啥(叫肺片却没肺片)(1)

夫妻肺片是一道有名的川菜,属于“热菜凉做”型儿的,现在基本是间川菜馆就能吃到。

外国朋友来时,你要把这道菜翻译成“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li Sauce”(即“辣椒酱汁里有薄牛肉片和牛舌”)。

你看,没有恁多花招子的英文翻译,直接就告诉我们,“夫妻肺片”里,原来是没有肺片的。

夫妻肺片到底是啥(叫肺片却没肺片)(2)

观念里一道“豪华版”的夫妻肺片,有卤好的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再配以辣椒油、花椒油、麻油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头。东西都是片片,摆盘就很讲究,切工非常精细,红彤彤绿莹莹的,观之青红碧绿,津河暗涌,尝之麻辣浓香,软糯爽滑,脆筋柔糜,非常“巴适”。

夫妻肺片其实是一道“新菜”,历史不久,也就上溯到清朝末年。传说当时成都街头巷尾的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至于为什么卖的是肺片而不是别的,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下水”。

旧社会穷人穷,富人富。大户人家吃肉,嫌肚子里的这些肠子肚子的腥气太重,就隔着围墙扔出去,而穷人呢,就去捡回来开开荤腥。不过兴许当时专门有个像今天那种餐厨余处理公司也说不定。但是结果呢,就是这些下水确实也腥啊!就得重口味,用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拌食,调料味儿重,压倒食物本身的腥味,反倒吃出不一样的质地筋香。价廉、物美,是穷人的喜食。

没错,这些“下水”是有啥用啥,但大都是内脏类的,有没有肺不一定,但一定都是“废片”——人家废弃的玩意儿。当然四川的方言里,有的也念"荟",不过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为确实手艺不错,制作的凉拌废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夫妇俩一个做一个卖,配合默契,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

新中国成立不久公私合营,郭氏夫妇入职成都市饮食公司,公司觉得"废片"二字不怎么好听,将"废"字易为"肺"字,并注册"夫妻肺片",这就是成都这个著名菜品名字的由来。

所以,不要纠结肺片里有没有肺,正如不要纠结老婆饼里为啥不送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