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铜川约谈13名派驻部门纪检组长,因一年内“零办案”。坊妹不禁心生疑惑,难道是因为当地的政治生态已经好到不用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无案可办的地步了吗?

纪检组发现问题线索较少(纪检组长零办案)(1)

正如一副药店对联所说:“但愿世间常无药,何愁架上药生尘。”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当然希望党内没有腐败分子,自己无案可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持续好转,腐败分子也收敛不少。但值得思考的是,究竟是没有案,还是没有办?这一年来“零办案”的纪检干部时间都去哪里了?

纪检组发现问题线索较少(纪检组长零办案)(2)

一大批深藏幕后的老虎苍蝇被绳之以法,让全国的反腐形势变得前所未有的明朗。纪检干部,不仅成了“明镜高悬”的代名词,也成了百姓心中的“包青天”,雷厉风行的破案效率,如同一把尖刀,所到之处,必定挑破病患、刮除病根、药到病除。

“零办案”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虽不否认确实存在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有力,没有案子可查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否是干部不为?

坊妹查阅资料分析,纪检干部年办案为零,大致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是不想办,一小撮纪检干部不务正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责任田。

二是不会办,个别纪检干部能力有限,发现不了案件线索。

三是不愿办,一些地方关系复杂,纪检干部难免会有顾虑、有包袱,所以把“和气”当先,宁愿“捂盖子”,也不愿做“黑脸包公”,于是便当起了“好好先生”。

四是不敢办,不可否认,一些被调查对象威胁恐吓甚至打击报复,对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一些角色“难以撼动”,也让纪检干部怕办不了别人,结果把自己给“办”了。

纪检组发现问题线索较少(纪检组长零办案)(3)

五是有力无心,一些纪检干部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各部门、单位的党务或行政工作上,虽然出了不少力,干了不少活,但实际上却把纪检的主业弱化了。

六是有心无力,在一些基层部门,纪检干部往往是“光杆司令”,领导排位尴尬且手下无兵。

七是沆瀣一气,一些纪检干部“免疫力”稍低,可能就会倒在别有用心的“围猎”之中,最终猫鼠一家亲。

纪检组发现问题线索较少(纪检组长零办案)(4)

纪检干部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头雁”,反腐斗争中的“御林军”,如何做好“监督的再监督”是重点,亦是难点。这就要求纪检干部们在执纪中敢于担责、敢于唱黑脸;在监督中牢固树立“应该发现问题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了不报告、不处置就是渎职”意识;在问责中要有胆量、有气魄,勇于追责。

当然,“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纪检监察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无论是在调查中被威胁恐吓,还是担心潜在的人身攻击,都给纪检监察干部的正常监督执纪带来“掣肘”。而要越过这些干扰和“藩篱”,纪检监察干部除了要加强自身定力和担当外,组织“撑腰”、制度“壮胆”显得尤为迫切。给勇于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服下“定心丸”,那么,壮大的是正风反腐的力量,撑起的则是监督执纪的斗志。

纪检组发现问题线索较少(纪检组长零办案)(5)

约谈是手段不是目的,办案是责任不是任务。派驻纪检干部,要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才能与中央纪委工作部署“精准对标”,不折不扣落地落实。要心无旁骛抓好监督执纪问责主业,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瞪大眼睛、拉长耳朵,深入群众,聚焦发现问题线索,及时向上级汇报,用好“尚方宝剑”,当好“黑脸包公”,才能真正发挥纪委的“探头”作用。(人民日报陕西分社 208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