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9章笔记(论语笔记39-41)(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⑴辟:避。⑵作:为。⑶七人:包咸认为是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按舆。郑玄认为是伯夷、叔齐、虞仲、荷蓧、长沮、桀溺、柳下惠、少连、荷蒉、楚狂接舆十人,“七”为十之误。

【译文】孔子说:“贤能的人躲避乱世,次一等的人躲避乱地,再次一等人躲避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人躲避难听的话。”孔子强调:“已经有七个人这样做了。”

【简评】这是孔子教学生如何处世之道呢:世道混乱,贤能的人不为所用,怎么办呢?当隐士去吧!当不了隐士的人,还是离开混乱的地方吧;无法离开混乱地方的人,就离那些当权者远一点吧,不要去看别人难看的脸色,不要去听别人难听的话语,这真是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心不乱啊。孔子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装孙子的味道真实并不好受,谁都可以做你的二大爷,那只能委曲求全,自贬人格了!人格都没有了,那还能叫人吗?

但孔子自己却不是这样做的,他汲汲追求,推销自己的主张,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品味出孔子当时那种艰难困苦的心历路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⑴石门:地名,鲁都城外门。⑵晨门:阍者,即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晚上住在石门。看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我从孔子那里来。”看门人说:“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却非要去做的人吗?”

【简评】看来孔子也真是声名远播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次次碰壁,弄得看门人都知道了他是个本来做不到的事情偏偏要去做的人。当然也可以这样解读:连看门人都知道孔子推行的政治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确有些逆时而动了。这晨门,就是上一段语录里说的“七人”之一的石门,看来是个“半隐士”了,属于那种避色避言的人。

不过,对一般的事情而言,人还是应该有些韧劲的。任何事情,不经过长期的努力,不付出相当的艰辛,不经过契而不舍的追求,也是不会成功的。所谓成功,就是一份份坚持的积累。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⑴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因材质不同而分石磬、铜磬等。⑵蒉:kuì,草筐。⑶鄙:鄙生,乡野儒生。硁硁kēngkēng,击磬的声音。⑷深则厉,浅则揭:语出《诗经·邶风》,言水深就穿着衣服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原诗是形容主要公勇敢、聪惠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拿得出办法来。荷蒉者用此语,当有讽刺孔子不看现实,非要汲汲于求的意思。⑸果:相符合。⑹难:责难。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个扛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听了磬声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又说:“真是乡野儒生!硁硁的磬声,在诉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呢,说穿了也就是那么回事罢了:不看那河能不能过,都要想方设法过去呢。”孔子听了说:“说得太对了,我都没办法反诘他了。”

【简评】孔子在卫国,表面上很受尊重,可是卫国国君就是不给孔子一丁点职务,让他老人家闲赋在那个地方,孔子心中不平啊,只好击磬打发日子了。这一击吧,心中的不平就流露出来,给荷篑者听见了!这位荷篑者能够从硁硁的磬声中听出点门道来,也不是普通人物,起码的一对“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前边说过的那种“避色避言”者。

“深则厉,浅则揭”是《诗·邶风·匏有苦叶》中的一句诗。匏就是葫芦,古人用它来过河,防止溺水,相当于救生圈的作用。这首诗本来是写一个年轻的女人在盼望她的心上人赶紧过河来,别误了婚期的事儿,鼓励她的爱人“深则厉,浅则揭”,是高度情绪化的诗篇。荷篑者用它来讽刺孔子:靠一腔热情就能够达到目的啊?

孔子听了这话,实际上也拿不出什么来反驳人家,只好说“果哉!未之难矣!”相当于自嘲一通吧。孔子是很善于自嘲的,他在郑国的时候,有人说他像条丧家狗,他自嘲说“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也许一个人在压力太大的时候,自嘲一下,渲泄出心中的压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