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玄菟郡候城县(沈阳城前身)毁于战火。800年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六年(公元921年),掠河北三河、渔阳两地汉人官吏、民众至候城废址建沈州。从此,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等多民族在沈州开始杂居共存,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后世金、元、明、清……沈阳地区在沈州基础上继续发展繁荣,成为中国之重要都会。建沈州之意义,实为沈阳中兴之创举也。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1)

发现于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内的辽代壁画。

12月21日,沈阳博物馆对外开放,记者第一时间参观了这座全面反映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以沈州为代表的辽金时期沈阳地区社会发展情况是馆内重点展示的区域。当一件件精致的辽代瓷器、一幅幅美丽的辽代壁画映入眼帘,让记者的思绪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之前的沈州。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2)

始源

辽太祖掠汉民在候城旧址建沈州

“为什么说辽代沈州的建立,是沈阳城的中兴起始?”著名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给出了答案,“候城县被战火烧成废墟之后,住宅、城防设施焚毁,居民走散,建制被撤销。此后长达800余年的时间,沈阳地区逐渐荒芜,成为少数民族的游牧区。正是辽代在候城旧址上兴建沈州,才让这块土地重新焕发城市生机,迎来千年的发展。”

李仲元介绍,契丹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强大之后,建立辽国。不过辽国最初只畜牧业较为发达,极度缺少农耕、纺织等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百姓生活,故而经常南下侵掠,抢粮食、布匹、生活用品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逐渐意识到,必须让辽国有自己的农耕、纺织技术才行。所以,辽国开始改变策略。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3)

铜鎏金胡人跪像,发现于原来位于白塔小学院内的崇寿寺辽代古塔地宫中。

李仲元说:“改变策略之后,辽军打下诸多个县,通过‘武装移民’把汉人带回辽国,让汉人耕种土地、纺纱织布,汉人工匠还要制造各种工具。当时,辽军甚至把汉人的官吏也直接掠过来,让他们继续当官,管理汉人。”

辽神册六年十月,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骑兵南下,袭扰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等十余座城池,掠夺大量人口。来自渔阳(今天津蓟县)和三河两地的“移民”便被安置在了原候城旧址,建立沈州城。

佐证

辽代三塔确定沈州城址大体位置

记者在沈阳博物馆内看到展出的辽代农耕渔猎器具、精美饰品等展品,这些展品反映出当时沈州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汉人带来的农耕、纺织、陶瓷、手工艺品等技术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狩猎、捕鱼等技能结合,促进了当时以沈州为代表的沈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辽代,类似沈州这种通过“武装移民”劫掠汉人建立的州有很多,截至目前,沈阳地区已发现州址30余座。这些州是一种特别的行政机构,名为“头下州”,即属于皇族专管的个人“私城”。沈州即为辽太祖的“私城”,后归属辽太宗耶律德光,可见沈州的政治、军事地位相当重要。耶律德光后将沈州的三河县改为乐郊县,将渔阳县改称灵源县,同时还将辽东京(今辽阳市)附近的岩州划归沈州管辖。至此,辽代沈州下辖一州两县的版图确定。

几十年来,李仲元和沈阳考古工作者们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找到沈州城址,但至今未能如愿。不过诸多证据能够确认,沈州城址位置大体在北至中街,南到盛京路,西从正阳街,东至朝阳街这个范围。

李仲元说:“大东区小北门外白塔小学院内原本有一座辽塔叫崇寿寺塔,1956年因为担心古塔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故被拆除。当时从白塔地宫里出土的石函上刻有该塔位于‘沈州北三歧道侧寺前’的字样,说明崇寿寺塔在沈州北岔道旁的寺庙前。”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4)

置于沈阳故宫的“大十面”。

另外,1985年维修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时,考古人员发现其地宫石函上刻有“沈州西北丰稔村东”字样,也印证了沈州城址方位即沈阳旧城、故宫脚下。

浑南莫子山公园,千年前的辽代被叫做卓望山,山上曾建有一座古塔。李仲元介绍,上世纪50年代,莫子山辽塔地宫中发现一座滑石石棺,石棺棺盖内外及棺身外部均有刻于辽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的文字,其首句即为“南赡部州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由此可判定,沈州城址应位于卓望山的北面。

除通过北、西、南三座辽塔能确定沈州城址位置外,上世纪70年代,在中街的沈阳故宫墙外、沈河公安分局院内修建人防工程时挖掘出的诸多辽金文物也是确认沈州城址的佐证。参与当时挖掘的李仲元表示,在地下4~5米地层出土了辽代和金代时期的瓷器、陶器、钱币等。此外,1993年,修建东亚商业广场(现兴隆大家庭)时,在该位置发现候城城址,该地段的地层中同样出现了很多辽代文物,这些都是确定沈州城址就在中街一带的证据。

发展

“因俗而治” “内柔外刚”

沈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辽金时代管理阶层对各民族实行的开放包容政策时,给出四个字——“因俗而治”。沈州从建立的那一天起,辽王朝就在这里积极推行移民政策,尤其是大量掌握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汉民族移民的到来,极大促进了农业、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沈州第一次出现城郭相望、人烟凑集的景象,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辽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学者初国卿介绍,辽金时期沈州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内柔外刚”文化特征。“内柔”指汉族和渤海族为主的农耕文化,“外刚”指契丹、女真为主的游牧、渔猎文化。两种文化在以沈州为中心的沈阳地区不断交流碰撞、扬弃整合,最终开启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发展。

希冀

修建地下博物馆作为沈阳城史地标

记者在参观沈阳博物馆时,“文艺同辉”部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该部分着重介绍了辽金时代的精美艺术品。位于沈阳博物馆二楼《沈阳历史陈列》展厅的辽代黄金面具、辽代白釉黑彩梅瓶、辽代白釉褐彩梅瓶堪称“镇馆三宝”。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5)

展于沈阳博物馆的“大十面” (仿制品)。

初国卿介绍,陶瓷的发展在辽代艺术中最为兴盛,当时沈阳地区建有多处辽瓷窑场,如法库有叶茂台窑、周地沟窑、务名屯窑;沈州所辖的岩州有江官屯窑,此窑的生产从辽代一直延续到清朝。

辽代绘画水平也非常高,可分为绢画和壁画,主要保存在辽墓和辽塔中,如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中的绢画《深山会棋图》《竹雀双兔图》。壁画代表则是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四壁所绘的天王画像,风格既与晚唐绘画风格相近,又有北方民族绘画技法。

在沈阳地区的辽金墓葬中,八王寺辽金墓葬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2004年挖掘八王寺辽金墓葬群之前,沈州城址周边仅发现辽金墓葬27座,且零散分布。而在八王寺地区则发现辽金墓葬31座,是迄今为止辽代沈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墓葬群。墓葬群出土了黑瓷汤瓶、酱釉鸡腿坛等前所未见的辽代新型瓷器,为研究辽金沈州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辽金时期,沈州基本处于战略后方,各民族文化在这一地区相互交流、融合,社会快速发展,一举奠定了后来沈阳城的基础。

“沈州不应该永远被埋在地下,作为沈阳城的中兴起始,古城很有必要重见天日。”初国卿建议,“当年故宫附近的多次考古挖掘,都能看到代表各个年代的地层,不过很可惜,挖掘之后,地层被重新覆盖,基上修建了建筑。沈阳市应该在沈阳故宫附近的合适地点重新挖掘,修建一座地下博物馆作为沈阳城史地标。从候城到沈州,再到后来元代的沈阳路、明代的沈阳中卫、清代的盛京及奉天……把所能发现的沈阳古城城址和代表性文物通过各年代地层进行展现,打开一扇能很直观了解沈阳历史的窗口。”

沈阳城盛京(沈阳城的中兴起始)(6)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马骋/文 主任记者 李浩/翻拍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