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会议上确定了“以军事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策,一场更大范围的斗争再次掀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刘伯承把蒋介石打停战)

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

1939年11月,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会议上确定了“以军事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政策,一场更大范围的斗争再次掀起。

号称“山西王”的阎锡山则一直都把八路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充当了执行蒋介石命令的先锋队。

1940年1月,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第27军和第93军进攻刘伯承指挥的八路军第129师,配合阎锡山协同行动。

蒋介石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以阎锡山的非嫡系部队作为先锋队,以嫡系部队压住阵脚,共同推进,把八路军第129师赶出太行山,从而夺取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阎锡山

此时的蒋介石和阎锡山各自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阎锡山想利用蒋介石的力量,恢复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而蒋介石的想法是,乘机把阎锡山的势力排挤出山西,然后将自己的中央军取而代之。

面对蒋介石和阎锡山之间表面上的联合,身经百战的刘伯承自然也能看得出来,于是召集部下商讨应敌之策。

首先,刘伯承命令陈赓率领的第386旅等部队沉重打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第27军,然后主动派人去谈判,迫使第27军撤回原地。

暂时稳住了国民党第27军之后,刘伯承终于放开手脚,专心对付阎锡山的部队,并接连给予了多次致命打击。

刘伯承

眼看着自己被动挨打,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却不来帮忙,阎锡山十分愤怒。他终于意识到,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要消耗自己的军事实力,于是立刻把部队调了回来,不再联合蒋介石进攻八路军。

尽管如此,对于刘伯承和八路军第129师全体将士们来说,他们还要面对另一个威胁,那就是朱怀冰和石友三。

朱怀冰和石友三是蒋介石派来的两个进攻八路军的急先锋人物。

为了争取石友三共同抗日,时任冀南根据地的领导人陈再道曾经多次主动拜访,并在物质上给予全力的帮助。八路军宁可自己的部队吃粗面杂粮,穿单薄的衣服,也要把节省下来的白面和棉衣送给石友三的部队,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而对于朱怀冰的争取,刘伯承则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

八路军

刘伯承对朱怀冰说道:“我们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和人民用鲜血从日寇手里夺过来的,我们以抗日大局为重,一让再让,并不是怕你们,第129师能够抵御十万日军。为了团结抗战,不忍同胞自相残杀,要是逼我们太甚,我们是有人民作后盾的。”

但是,由于朱怀冰和石友三是铁了心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对八路军的好言相劝置之不理。

就在这个时候,身在延安的毛泽东给刘伯承发来电报说:“对石友三和朱怀冰等人采用争取的方针已不适用,应寻机出击,坚决彻底消灭之。”

接到毛泽东发来的指示后,刘伯承立即命令八路军第129师实施反击,并把反击的第一步放在了石友三部队所在的冀南地区。

经过冀南一战,尽管没有全部歼灭石友三率领的国民党部队,但将他们赶出了冀南地区,为冀南抗日根据地除掉了一大祸患。

蒋介石

得知石友三在冀南失败的消息,蒋介石大为震怒,他立即命令朱怀冰等部攻占八路军根据地,同时命令位于黄河以南的国民党第41军和第71军向太原南部集结。

面对这一情况,刘伯承紧急调整作战部署,决定在平汉路以东发起卫东战役,打击石友三指挥的国民党部队。同时,在平汉路以西发动磁武、涉林战役,牵制住朱怀冰率领的国民党第97军。

按照刘伯承的排兵部署,八路军第129师主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由王树声、李达、桂干生和周希汉率领指挥,于3月5日从各自的位置上向国民党第97军发起猛烈攻击。

朱怀冰一向是狂妄自大,但这一次,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八路军竟然集结了约13个团的兵力向他发起强大攻势。

与此同时,在程子华和宋任穷的指挥下,平汉路以东歼灭石友三的卫东战役也打响了。

就这样,从1940年3月4日到3月8日的五天时间里,八路军第129师基本消灭了两股最为猖獗的国民党顽固势力。

此时的蒋介石深知,若是再这样打下去,以及肯定捞不到什么好处。于是,他派出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出面谈判,请求八路军停止追击国民党军队。

面对卫立煌的请求,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以大局为重,最终答应了停战,并划定了双方的军事界线。

1940年春,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次数极少,而在刘伯承的心里反倒觉得不正常。他断定,这位新上任不久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又要开始耍什么花招了。

多田骏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多田骏担任伪“满州国”军政部第一任最高顾问,后来又担任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面对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对手,刘伯承拭目以待,他要看看多田骏到底会耍出什么花招。

让刘伯承没有想到的是,多田骏却一反常态,他并没有率领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而是制定了一个“囚笼政策”,开始疯狂地大兴土木,筑路挖沟,修建碉堡。

关于多田骏实施的“囚笼政策”,刘伯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他对大家说:“敌人要用铁路线、公路线和据点,把我们的抗日军民捆起来。铁路线好比是一根根柱子,公路线好比是一条条链子,连接铁路和公路的日军据点好比是一把锁子,这样就造成一个囚笼。日军企图用这种囚笼,把我们的抗日军民统统装进去。”

这种小儿科的技俩,刘伯承自然不会让日军的阴谋得逞,便打起了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的主意,他甚至幽默地说:“铁路和公路就像是日寇身上的大小血管,如果我们切断这些大小血管,他们就无法来吮吸我们的血液。”

1940年5月5日,刘伯承决定发动一次战役,主要就是针对日军的交通运输线。

八路军第129师主力部队联合太行、太岳军区主力,在2万余民兵群众的配合下,同时在南北100余公里的白晋铁路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袭战。

时任第129师参谋长的李达后来回忆说:

“仅在一日两夜之间,我师就将日军经营了一年的白晋铁路彻底破坏了100多华里,摧毁大小桥梁50多座,火车一列。”

不仅如此,通过破袭战役,八路军还歼灭了日军350多人,烧毁和抢夺了日军在兵站内储存的大量军用物资,同时还解救出了大批的修路民工。

在听取了刘伯承战后的总结汇报后,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从白晋破击战的成功经验中,看到了破击战的威力,以及给敌人带来的沉重打击。

7月22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随后又接连下发《战役行动命令》和《破坏战术之一般指示》。

8月20日晚上20时,位于正太铁路西段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拉开了“百团大战”的序幕。

八路军发起的这次战役行动,总参战兵力达到了105个团,人数更是有约20多万人。可以说,“百团大战”实际上是受到了刘伯承之前的白晋破路战的启发。而且,在“百团大战”中,第129师共有38个团参加了战斗,担任着唱主角的任务。

邓小平、刘伯承

刘伯承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和抗日民众,在正太路沿线完全贯彻“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座水塔、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根电杆,彻底破坏路基,破坏一里铁路等于消灭一个连的敌人”的口号,对日军的铁路大肆破坏。

经过对正太铁路连续10个昼夜的大规模破袭,被日军称为“钢铁封锁线的交通大动脉”完全瘫痪了。

直到这个时候,日军才突然惊醒过来,多田骏紧急调集重兵向八路军展开报复,向八路军各部队实施“扫荡”。

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周希汉纵队、陈锡联纵队和陈赓率领的第386旅经过六天的反“扫荡”作战,击退了多路日军的进攻。

9月5日,日军全部撤退,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胜利结束。

当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延安的毛泽东耳朵里,他立即给彭德怀发来电报:“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决定扩大战果,发动第二阶段的作战。

9月23日,刘伯承奉命率领八路军第129师向着预定的目标发起攻击,他们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拔除榆社至辽县公路沿线的日军据点,并收复榆社、辽县两城。”

在刘伯承的指挥下,第129师主力仅用了七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阶段战斗的胜利。

10月1日,不甘心失败的多田骏再次发出作战命令,派出日军驻山西第1军立即进行反攻。

日军第1军正是在百团大战中被打得最惨的一支部队,在接到多田骏的命令后,他们发誓要彻底消灭第129师主力,一雪前耻。

日军的大规模报复行动给根据地完成了沉重灾难,面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和左权向各作战部队发出了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作战命令。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是八路军是被迫应战的。在这种情形下,刘伯承调动第129师的全部主力在榆树疙瘩设下埋伏,随后又在关家垴展开激战,迫使日军逐步撤退。

直到1940年12月5日,日军全部撤出第129师根据地,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胜利结束。其中,刘伯承率领的八路军第129师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