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的三个字遗言(大清退位诏书是谁起草的)(1)

1912年2月12日,是大清国的最后一天。

上午9时,隆裕太后升座养心殿,将退位诏书交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

退位诏书由学部侍郎张元奇草拟,徐世昌删订润色,据说张謇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几天来,诏书的草稿在袁世凯的主持下,在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间征求意见,多次协商修改,最后由袁世凯定稿。

诏云: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真是一篇好文章,面面俱到,字字玑珠,游刃有余。其中:“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更是神来之笔——“秘书”的原稿中没有这段话,发表时袁“领导”提笔填写。

明明是被逼退位,字里行间也要摆出一副君临天下、气度恢弘的姿态,老袁自不必说,南方的革命党也不介意,因为即使说的再天花乱坠,也不能改变退位让国这一事实。南方要的是共和,老袁要的是权力,清廷要的是面子,各取所需,都能接受。

此时,溥伟自请召见,意在阻挠此诏。而隆裕正在放声痛哭,并大呼德宗(光绪)和显太后(慈禧)不已,溥伟未得进见。

隆裕对某大臣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盖用御宝陈于黄案,隆裕仍大哭,溥仪立于其怀中,见状亦哭,国务大臣也同声一哭。

逾时,世续等哭陈,臣等供职无状,至有此日,但我皇太后既俯顺民情,辞出政权以维国基,实非前代亡国可比,仍请勿过悲痛等语。

隆裕仍勉慰各大臣数语,并颁赏赵秉钧银1000两,以示优奖。

11时许,太后哭尚未止,乃由太监扶掖还宫。随后,退位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署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署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等人署名发表,宣示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