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谱第一章(龙门李氏八修宗谱序)(1)

元宵焰火

龙门李氏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可以远溯自陇西成纪李氏,繁衍至姑孰青山派、又延至姑苏(今苏州)唐沟派,已历八十四世,故以陇西郡毓秀堂为郡望堂号。始祖成五公,姑苏唐沟人也。其先有寀公者,由饶州迁姑苏唐沟,生子五,即成一至成五公,阖家聚居。元末战乱,成二、成四公未离故土,成五公偕成一、成三公始迁至原桐城县桐积乡沙港河(今安徽省枞阳县官埠桥镇宋马村)。成一公一年后移居官埠桥峡山,为峡山始祖。成五公与成三公共居有年,因丁口日繁,人稠地狭,成三公一支留居沙港河回龙山,为回龙始祖。成五公携家徙居距沙港河仅数十余里的龙城山麓,为龙城始祖。  

龙城山介于浮渡、柳峰之间,峻峭插天,形如笔耸,外有大河环绕於前,殆所谓山明水秀之区也,故人至今称之为“龙城李氏”;当地又称“开门李”或“李家塝李氏”。

龙城李氏自元末迁桐,有明一代,胼手胝足,躬耕陇亩,诗书传家,开枝散叶。然直至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始有创修谱帙之举。有桐城名士吴应宾为之撰《初修宗谱序》,序曰:“一日,邻友李氏子有曰烇、曰健、曰添培者,持家史一帙,叩余丈扉曰:‘太史之为不朽于宗也,甚盛,心矣!为审能尊其尊以及人之尊,亲其亲以及人之亲乎?’余听不克终,而已为孝慈加额,于是从容次其颠末。”吴应宾系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天启间以同里左光斗、方大任推荐,诏加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为明末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方以智外祖父。他在谱序中阐明:李氏创修宗谱的目的,即在于“其先贤自五世而下,派别为三”,需要别昭穆、纪亲疏,敦本清源。

李氏宗谱第一章(龙门李氏八修宗谱序)(2)

宗祠

自此,由五世至十三世,谱凡三修,一修于明朝崇祯癸酉(1633年),再修于清朝顺治壬辰(1652年),三修于康熙戊辰(1688年),然皆缮本;至雍正辛亥(1731年),有十四世祖非熊公,始将四修谱刊刻付梓。诚如十六世孙李宝树在乾隆甲辰年(1784年)《五修谱序》中所言:“余家自迁桐以来,虽不失为忠厚礼让之家,而累世青寒白屋:名不策于天府,籍不列于缙绅。每对先人,心惭影恧。然郭崇韬拜子仪,至今齿冷;狄武襄不祖梁公,千古称善。人固贵于自立,将相岂有种乎?”这是针对明清之际一些家族修谱时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乱象,而做出的判断和抉择。正因此,龙门李氏在经历四百余年勤勉创业艰苦奋斗后,才能卓然自立,聚族而谋,共襄阙美。抱犊山人李宝树,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宝树又名李仙枝、号天种,桐城派二祖刘大櫆海峰先生弟子,一生癖爱苦吟作诗。清代名士袁枚在《随园诗话》有记载:“桐城李仙芝,自称抱犊山人,馆方氏一梅斋;夜半关门,宿鸟惊噪,因得‘推窗惊鸟梦’五字,以为似贾浪仙,然终未成篇也。又隔五年,为山馆虫声枨触,方足成一律云;‘宵深寒气重,山馆剧凄清。夜月猿僵卧,秋萤鬼拥行。推窗惊鸟梦,就枕听虫声。寂寂孤灯烬,匡床已二更。’又,《客金陵见新燕有感》云:‘寻巢择室几经春,故国乌衣梦想频。上苑乔林迁不到,生成薄命是依人。’其寓意亦可悲矣!(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将其喻之为唐代诗人贾岛。宝树自己也坦言:“余之荒落不振,将终老空山,仅为守先垄之遗民。而诗书发奇,门闾光耀,是所望于后之人也。(《五修谱序》)”其本人在当时虽为郡庠生,已经声名鹊起。所以当他携所著《抱犊山人诗集》及五修宗谱,前往省城安庆拜访时任敬敷书院山长的桐城派三祖姚鼐并求谱序时,惜抱先生“读而异之:同里有此才,恨相见之晚也。留宿院中,相与论诗文之源流。见其学,浩乎有本;见其人,洁俊可爱。”倾心相谈之余,欣然命笔,为之作序,序中对龙城李氏自元末迁桐,“历年四百有余,历世二十,虽乏高科膴仕,照耀朝宁,而朴力农,而秀业书,家孝悌而户礼让,先世七世同居,以义门著”的清白家风,大为赞赏,并对龙城山水赞誉不绝:“夫吾桐山水,以龙眠、浮渡为最。宋时,李伯时(按即李公麟)昆季三人,图画山庄,风流垂于奕禩。龙城与浮渡相距十余里,与龙眠相距八十余里而遥。余家龙眠,尝游浮渡,经龙城之侧。见其孤峰峭立,空诸依傍,意其秀灵。磅礴郁积之气,必有所钟之颜。”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地灵必然出人杰,他在序中的结论是:龙城之李与龙眠之李,必将“相辉映于吾桐也乎?”并预言:“今复有天种诸人,文章流于艺苑,声名噪于选楼,为之提倡宗风,安见高科膴仕之终不睹其人哉?”

历史的发展,果然不出姚鼐所料,龙门李氏,至嘉、道年间,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人物、亦即六修宗谱的谱主李宗传。李宗传,字孝曾,号海颿,系李宝树胞侄,少年时先从伯父读书,后受业于姚惜抱先生之门。《清史稿》有传,记载他系“嘉庆三年举人,授浙江上虞知县,先摄丽水、平湖、瑞安、建德、平阳,所至求民隐,锄豪强,平反冤狱。在丽水断积案七百余事(按:当地人称‘包公断’),捐赀河工,叙知府,擢浙江督粮道。道光三年,杭、嘉、湖三府大水,宗传建议,浙西诸水尾閭,下由江苏入海,必宜江、浙两省通筹疏浚,大吏用其言,疏请合治。坐事左迁,巡抚程含章荐之,以知府用,授湖南永州,葺濂溪书院,崇节义,劝种植。擢四川成緜龙茂道,累迁盐道、布政史。(《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一)”后升任山东按察史,迁湖北布政使。是一位关心民瘼、亲民爱民的清廉官吏。

李宗传不仅政绩斐然,还能诗善画。著有《寄鸿堂文集》四卷,《寄鸿堂诗文集》十六卷、外集六卷,先后刊刻。嘉道年间,随着桐城派的兴起,桐城成为众多古文家活动的中心,姚莹在忆及桐城时曾说:“北园者,桐城方竹吾之居也,……嘉庆十一二年间,则有李海颿、朱歌堂、方植之、马元伯、左匡叔、徐六襄、张阮林、刘孟涂、吴子方、光聿原、朱鲁存,此十数人者,皆以文章道义相取。余时年略少,每与往来,觞咏其中,以为竹林之游,无以过也。(姚莹:《北园宴集诗序》,《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外集》卷一)”作为桐城派的中坚人物,海颿公不仅与同乡师友密切过从、切磋学问,还与当时著名文士、爱国思想家龚自珍、林则徐等交往酬唱,留下华美篇章。如龚自珍有《(丙戌)投李观察(宗传)》:“吏治缘经术,千秋几合并。清时数人望,依旧在桐城。肃穆真儒气,沈雄壮岁名。汪汪无尽意,对面即沧瀛。”

李氏宗谱第一章(龙门李氏八修宗谱序)(3)

林则徐亦有《题李海颿宗传<海上钓鳌图>》:“男儿志气狎龙虎,四海八荒若庭户。兴来游戏凌沧洲,蹴踏烟波作渔父。天风荡荡瀛东来,三山滉漾金银台。潜虬无声老蛟卧,巨鳌腾出何雄哉。怒涛拍山山疾走,群鳌戴山不见首。翻身吹沫海风腥,霹雳一声忽惊吼。此时英雄奋臂肘,神物会须落吾手。云为饵兮月为钩,冰练掣兮风丝柔。搏桑枝头一竿挂,珊瑚网底千纶收。须臾万壑互嘘吸,乾坤荡摩鬼神入。鳌身轩昂作人立,衔钩为君出窟宅。天吴海若留不得,爰为告曰:鳌兮,鳌兮,汝之生也如有神,自从女娲断足立四极,历三万载谁能驯?穆王驾鳌不汝役,武皇斩蛟不汝瞋;虽有昌黎驱鳄、太白骑鲸,惟汝不可以威伏而力争。噫!蓬山嵯峨兮,弱水澄清。吾将濯足兮,策汝以行。”

诗句大气磅礴,对海颿先生为人为文、志向抱负做了淋漓尽致的渲染和烘托。此外,还有如清代著名女词人吴藻《金缕曲(题李海帆太守海上钓龟图)》、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状元刘绎《题廉访李海帆先生登万年寺望峨眉积雪图二首》等,均对其诗画成就赞誉有加。

海颿公本人,也与当时诗友多有酬唱,《寄鸿堂文集》卷一载有多篇为不同诗人所做诗序,如《柳塘诗序》《张荔园诗序》《陈宋心先生诗序》《杨蓬苑诗序》《黄平甫诗序》《陈萧楼诗序》《蒋华隐诗序》《朱春山诗序》《宋味菘诗序》《碧崖诗序》《延绿斋诗序》等,可见其在诗坛的地位。

正因此,当另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时任护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李鸿章,于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应邀为《六修龙城李氏宗谱》作序时,即点明:“龙城之麓有李氏,在桐城比之张、姚、马、左、方氏,则相去远甚。自海颿方伯,以政事文章见之于海内,外人始知桐城诸大族之外,又有所谓龙城李者。盖其氏族,至海颿始显矣。”他因“素慕桐城人物,且慕浮渡、龙城两山,李氏又与予同姓,因乐而为之序。”龙山李谱,谱序众多。但有姚鼐、李鸿章二序,前后辉映,则龙山李氏为桐枞望族,已巍然确立。

此后,又有民国九年(1920年)七修宗谱,请当时名士陈澹然等作序。值得一提的是,澹然先生在序中言明:“桐东诸山,多雄桀。龙城之脉,自岱鳌平行数十里,孤峰峭立其下,独蟠绕如游龙,其气巍然,为诸山之祖。李氏祠室,实处其间,绵旧德而抚先畴……”此处李氏宗祠,即“开门李”所在李楼(今枞阳县白湖乡古楼村),姚鼐曾经到访过此,并在乾隆四十九年五修宗谱序提及,曾为其祠题匾:“龙山毓秀”,可见此祠应在乾隆年间所建。祠堂占地约1500平方米,前后三进,两侧厢房数间,中设天井两个。中厅规模最大,宽敞明亮,雕梁玉栋,装饰华丽,为族人议事场所;后厅祖先神位,用来祭祀。建筑所用木材运自江西婺源的江木,结实耐腐,虽能保存至今,终究年久失修;而龙门李氏宗谱,自七修以来也有近百年未曾续修也。  

时逢盛世,公元二零一七年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龙城李氏八修续谱、修祠工作正式启动。由宗亲李宏及其父亲李善于牵头,李为政、李万松、李维友、李祥发、李必乔、李永军等李氏宗亲共同参与发起,组织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广为联络主要分布在枞阳、桐城,池州、庐江一带的族人,并于四月二日在祠堂举行了祭祖大典,修祠续谱工作随之全面展开。

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清张澍:《姓氏寻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族谱是姓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家族延续千百年的传家之宝,也是中国人血脉相传的“根”。我中华民族,百家万姓,血脉世泽,慎终追远,盛世修谱,代有传统。今龙城李氏全体族人,历时五年,戮力同心,八修续谱即将告竣。在寻根问祖、理清世系的基础上,联乡谊、聚人心,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家族优秀家风,团结族人为伟大祖国的振兴和富强添砖加瓦。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也是一份在新时代值得大力传承弘扬的优秀精神食粮。闻之欣喜,是为序。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翁 飞 拜撰

公元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二日)榖旦

李氏宗谱第一章(龙门李氏八修宗谱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