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太后,也就是元帝刘奭的小老婆,继帝刘欣的亲奶奶。说起傅太后,可以说是要强一生,好胜一生,战斗一生。这种争强好斗的性格,又恰逢她手中还有至高的权力,所以,只要谁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报的。

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下场是什么(只要谁得罪了她)(1)

早在公元前38年的时候,元帝刘奭还正值年少,跟很多二货青年一样,喜欢新鲜刺激的户外活动。一天,刘奭带了自己的两房媳妇一起去虎园观赏野兽表演,就在大家看得兴致勃勃之时,有一只狗熊突然跳出围栏,直奔刘奭而去了。

在周围随从、贵族、嫔妃都吓得只顾抱头逃跑的时候,唯独冯媛非但没跑,还挡在了刘奭的前面,保护其免于狗熊的攻击。后来,熊被侍卫打死了,没有造成人员伤害,这时候,惊魂初定的刘奭问冯媛为什么不跑?冯媛回答说:“猛兽攻击人的时候,一般只抓住一个人就好了,不会再去袭击别的人了,如果熊抓住了我,那么就不会再去伤害陛下了。”

这一番话说完,刘奭大为感动,对这个婕妤更是宠爱有加,万分敬重。冯媛保护刘奭的全过程,让傅太后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除了对这番“壮举”感到震撼之外,傅太后更多的是对于冯媛的恨,恨她博得了自己丈夫更多的宠爱,认定冯媛是个心机颇重的女人。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冯媛的儿子去世之后,其子刘箕子交由冯太后抚养看护。

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下场是什么(只要谁得罪了她)(2)

因为孙子患有眼疾,冯太后便不断求神问药,为孙子治病免灾。公元前6年,刘欣派张由带着医生给刘箕子看病。话说这个张由患有狂躁之症,发起病来行为诡异。到了中山国之后,突然有一天,张由犯病了,自己在狂怒之下跑回了长安。

本是带着医生去给人看病的,但是,任务没完成,自己却先跑回来了,一定会被兴师问罪的,所以,张由为了免于惩罚,便编造了冯太后辱骂、诅咒皇帝以及傅太后的谎言。这件事情被傅太后得知了,三十年前的旧账立刻涌上心头,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于是,傅太后下令,对冯太后以及家眷进行彻查,并动用大刑,前前后后折磨死了数十人。最后,冯太后也因此事服毒自杀。她的弟弟、妹妹等亲属,因被牵连,受刑或被处死。这场时隔三十二年的仇恨,终于让傅太后给报了。

虽然,冯太后一众人等被处死,但是,还是有人觉得这个案子事有蹊跷,其中,就有大司空孙宝一个。

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下场是什么(只要谁得罪了她)(3)

孙宝上奏皇帝,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得知这个消息,傅太后大怒,一个大司空,还要抓我的过错?冯氏的案子证据确凿,毫无疑问,孙宝就是没事找事,到处说我的坏话,皇帝应该赶紧把他抓起来。

傅太后一动怒,刘欣也不敢造次,赶紧把孙宝抓起来了。直到朝廷忠臣一起为孙宝辩护,求情,刘欣做通了傅太后的思想工作后,才把孙宝官复原职。至此,对于冯氏的案子也就没人再追究了。但是,作为后人,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分析一下。

当时的朝廷选用人才,连相貌丑陋的人都不会被录用,何况是有着狂躁症的张由呢,定是不会被组织录取的啊。其实说白了,什么张由素来有病啊,不过是傅太后专门派过去陷害冯太后的说辞罢了。

说傅太后争强好胜,还体现在她与王政君的较量上。

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下场是什么(只要谁得罪了她)(4)

王政君是刘奭的大老婆,是正房,按照古代的嫡庶地位,作为傅太后,本应该对姐姐王太后有所尊敬。但是,在傅太后的理论中,王政君有的,我都要有。在刘欣当了皇帝之后,傅太后先是哭着喊着给自己讨了一个定陶恭皇太后的封号,此外,还连带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妇,以及各种傅氏亲戚一并都给封了个遍儿。

傅太后的父亲有同母弟四人:傅子孟、傅中叔、傅子元、傅幼君。傅子孟的儿子傅喜官至大司马,封为高武侯。傅中叔的儿子傅晏也做了大司马,封为孔乡侯。傅幼君的儿子傅商封为汝昌侯,奉傅太后的父亲崇祖侯之后,将崇祖侯的封号改为汝昌哀侯。傅太后的同母异父弟郑恽当时早已去世,就封郑恽的儿子郑业为阳信侯,追尊郑恽为阳信节侯。

其实,这样的册封,在宫内已经是很不合规矩的了,按理说,傅太后应该满足了,但是,她偏偏就是个不知足的主儿,没过多久,傅太后就又起妖蛾子了。傅太后觉得自己的封号中有“定陶”二字,甚是不妥,说到底,自己才是当今皇帝的亲奶奶,现在王政君是太皇太后,自己至少也要封个帝太太后吧。于是,又跟孙子说了诉求,孙子刘欣自然也照办了。

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人下场是什么(只要谁得罪了她)(5)

但是,没多长时间,傅太后又不满意做帝太太后了。在公元前3年,帝太太后傅氏又被尊为皇太太后。一个太皇太后,一个皇太太后,呵呵,真是傻傻分不清楚啊。不过,不管你的地位多么尊贵,你的封号多高级别,也架不住活不过别人。在公元前2年,皇太太后傅氏闭上了双眼,结束了自己战斗的一生,而她一生较量的对手,王政君,却还活的十分硬朗。

不久,哀帝所拔擢的傅、丁两家迅速被王氏铲除。王政君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并以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汉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秉持朝政。傅太太后争了一辈子,到头来也不过如此。

参考资料: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汉书·元后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