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1)

01、

《祝福》是鲁迅先生收录于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故事描述了一位在旧时代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村劳动妇人的形象。记得初中时候,在校园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从小就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字,但直到年长以后,才真正读懂鲁迅先生。

怕是因为深刻,因为犀利,因为血淋淋。不管是《呐喊》还是《彷徨》,鲁迅先生都从每一个最平凡的,最底层的穷苦人民身上,看到黑暗社会对于普通人的摧残。肉体和精神上的困顿,让他们终究逃不过命运捉弄,最后被这个残忍的时代吞噬。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2)

而《祝福》则讲述了一位叫祥林嫂的女性。她生卒年不详,甚至也没有名字,只以夫家的名字命名。然而,纵使祥林嫂有着强健的体魄和任劳任怨的个性,她的命运却还是脆弱飘零。年纪轻轻的祥林嫂丧了夫,变成了寡妇。为了逃避接下来凄惨的命运,她逃到鲁四老爷家去做工,但最后还是被婆婆抓回去卖给贺老六,做了第二回新娘。但贺老六累死,儿子被狼吞食,祥林嫂也最终成了大家眼中的“不幸人”,无处容身。最终,祥林嫂在饥寒交迫中,凄惨地死去。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好女人”,她老实,肯干,忠贞,勤劳,是那个“吃人”的社会把”祥林嫂害了。这话当然不假。但除了祥林嫂身边冷漠的看客,和那个时代冷面的调性,祥林嫂对于自身错误的认识也使她一步步走入了被残害的囹圄。

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不光光是那个社会投射给她的,更是她在一次次的反抗中自己承受和认同的。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真实的身份,她的一生也注定只能被人摆布,伶仃漂泊。

02、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外部投射:你廉价、你肮脏、你羞耻

在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分析领域,有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即投射性认同理论,它被认为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行为的模式。投射性认同 最初源自个人与最亲密的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最终把这种交际方式带到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中。

而在《祝福》中,孤苦无依的祥林嫂作为个人,却是被整个外部社会所牵引着。可以说,祥林嫂的行动,即是这个外部社会关系给予她的投射和指示。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3)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更多是平等的,但在《祝福》中,祥林嫂一直是相互关系当中的弱势一方,在这个关系网中,祥林嫂被赋予了以下的外部投射:“廉价”、“肮脏”和“羞耻”

首先,祥林嫂的廉价投射来自于婆婆对她的价值判定

祥林嫂的悲惨在于,虽然她生为人,但是却不被当作“人”看待,她更多是一个可以被用来交换的物品。所以,在她第一任丈夫死后,她的婆婆就要把她卖到别家去。虽然一开始,祥林嫂逃了出来,并在鲁四爷家落了脚,工作上也劲头十足,让她脸也活泛了不少。但最终,她还是被抓回去,嫁给了贺老六。

无依无靠的祥林嫂,虽然做起活来干净利索,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力气养活。但在婆婆 一家看来,她只是可以用来换作钱银的工具。也导致本来在鲁四爷家以为找到生计的祥林嫂再一次卷入了悲惨的命运。

其次,祥林嫂的肮脏投射来自于鲁四爷一家对她的嫌弃

自古在封建社会,好女不侍二夫。而祥林嫂在被卖给贺老六,有了二婚的经历以后,祥林嫂即被钉在了“肮脏、不贞”的耻辱柱上。更因为祥林嫂的丈夫再一次病死,儿子被狼叼走,祥林嫂的精神面貌渐渐溃败。

所以鲁四爷和四婶虽然看她可怜,把她收留下来,但却明里暗里都嫌弃着祥林嫂。所以当鲁镇开始祝福祭祀时,祥林嫂变成了最清闲的 一个。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虽然头上顶着宁死不屈撞破头的伤疤,但祥林嫂最后的屈服,仍旧被看成是她不贞洁的罪证。至此,祥林嫂因为不干不净,伤风败俗,成为最不被需要的边缘人。

最后,祥林嫂的羞耻投射来自于邻里乡亲对她的冷漠与嘲讽

在祥林嫂初次来到鲁镇时,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比一般的男人还能干,人人都夸她勤快。

然而 ,等到她第二次回到鲁镇时,她却成了周围人的谈资和笑料。她可怜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 最初还能在人们内心激起一些怜悯。但经过祥林嫂反复的诉说,也变作是一则,再普通不过的,清汤寡水的故事了。甚至于一些人也开始拿她的过去开玩笑。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是怎么竟又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而祥林嫂也从大家的笑声和声调中,知道这是在嘲笑她,也只能一句话不说地走了。众人的不理解和嘲弄,成为压在祥林嫂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无法找到出口排解,也无法找与人说。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4)

03、祥林嫂对悲惨命运的认同:我宁死,我不祥,我有罪

而在《祝福》的故事中,周围环境对祥林嫂的投射,表面上祥林嫂做出了反抗,但实际上,她都照单全收。祥林嫂不光认同了黑暗社会对自己的伤害,更是在心灵上不断地戕害自己。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所以在祥林嫂第一次丧夫以后,婆婆就一直盘算着把祥林嫂卖了换钱。而对于要再次嫁人的祥林嫂,她只有两条路。第一次,她跑了;第二次,她选择死。

因为在旧时代妇人的心中,她们的贞洁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生命不值钱,所以她宁愿撞墙也不想嫁给贺老六。

我想,这原先是婆婆,是社会投射给祥林嫂的思想和概念。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祥林嫂也只能认同并照做。因为在那时的人们看来,丢了命总比丢了脸面要好。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5)

在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回到了鲁镇,并且逢人就说

“我真傻,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回到村里来的,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她一直把阿毛的死归咎在自己身上,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大意害了儿子。也是因为自己的不祥,把亲人都克死了,而就算下到地狱,她也是要被劈开来赎罪的。

在我看来,祥林嫂不曾想过,她被迫嫁二夫,是被婆婆逼迫;阿毛的逝世,也只是一个意外。在一连串不幸的命运中,这个女人最后屈服了,不到四十岁,就白了头。

祥林嫂虽然再次来到鲁镇,但境遇已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她死尸一样的脸上没有笑容,做起活来也很不利索。再加上柳妈对她说:

“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到了阴司去,那两个死鬼还要把你据开来分了。”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开,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

事实上,虽然二嫁并不是祥林嫂本意,但最终这个恶果却是祥林嫂来担。逼迫她不贞的婆婆只被人背地里说“精明”,而祥林嫂却最终倾家荡产捐了门槛,“不要脸面”的被人践踏。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6)

04、结合现实,习惯“投射性认同”的祥林嫂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其实,如同祥林嫂这般习惯性以他人的目光来评判自己的人,除却旧时代的男女老少。在如今的社会中,这样的情况也同样比比皆是。

杨澜就曾经说:“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容易自以为是的。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评判别人,全然不知自己也在别人不断的评判中。”

于是,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为别人的标准活着,也在他人不断的投射中,改变自己的原本认知,最终活得又累又失败。虽然如今的社会和思想体系不再如同祥林嫂时代的那般扭曲和压抑,但是从投射性认同的错误价值中跳脱出来,也同样成为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生活的途径。

①以个人的价值观为转移,建立正确的评价系统

也许很多人在小时候,总被这样和那样地嫌弃过。父母嫌弃你蠢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老师嫌弃你理解能力差,不会举一反三。于是你渐渐相信自己不如别人,考试越来越差,成绩也差强人意。最后,你还会心安理得地和父母说:“你看,你们把我生得笨,我就是如此差劲。”

但其实,别人投射给你的评价,你有选择的权力,你可以认同;同样,你也可以拒绝。

曾国藩就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即使他一次次落榜,一次次验证自己的蠢笨,但他却没有把外部的投射作为对自己个人价值观的评价系统。相反,他勤勉有加,最后用勤勉战胜蠢笨,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7)

②拒绝迷信,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保存实力,努力向前

在古代,由于科学尚未开发,许多不能用常理解释的现象,被人类当作是鬼神作怪。而在祥林嫂的故事中,她两任丈夫死亡,阿毛的逝世,更是加重了她“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的形象。

而爱尔兰著名作家埃德蒙・伯克就说:“迷信是意志薄弱者的宗教。”

许多人都曾有不幸的过去,但如果我们把此当作是命运的打击和安排,那么我们只能在不幸的漩涡里沉沦,迷失。就如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如果男主认同那是命运的安排,是妻子死去对他的诅咒,那么最终他会认命在牢里终身监禁。这样也就不会有最终享受海滩,享受自由的机会了。

我对祥林嫂的死有责任吗(我是祥林嫂)(8)

可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既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迫害者。她在封建礼教的无情痛击下,渐渐失去了做人的生气。变成了一副死尸一样的沉默吓人的脸面,最终也在他人的冷漠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而祥林嫂对命运的认同,对命运的低头,也最终令她没有逃脱“被吃”的命运。而或许,她的命运也在敲醒后人,在不幸的命运面前,在低头承受生命的重担之前,先做出评判: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去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