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9月25日,绍兴府会稽县。
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这是一个书香门第,小康之家。
在列强入侵、炮火不断的年月里,这一家人竟然躲过了风风雨雨,守着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男孩是家中长子,他的出生,无疑是锦上添花。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仅仅在数年之后,家族将迎来一次大灾祸,好日子到头了:病的病,死的死,田也卖了,钱也花光了,孩子上不起学了…
他们更不知道,灾祸之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不仅在危难之际撑起了整个家,更成为了全中国人景仰的大家。
祖父给男孩起了个小名,叫阿张。
不过,后来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鲁迅
今天,是鲁迅诞辰140周年。
鲁迅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年少时头痛的老大难。
那时的我们不懂,为什么他写的错别字就叫通假字,为什么他总是那么生气,为什么他写的文字那么难懂,却偏偏要背诵全文。
直到长大之后,一一回望…
才发现,我们现在想骂的,鲁迅以前都骂过了,不带脏字,畅快淋漓…
才发现,文字表面的冷静之下,是一颗温柔热忱的心。
而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100年后,依然活在我们的身边。
《阿Q正传》严顺开 饰 阿Q
《祝福》白杨 饰 祥林嫂
要谈鲁迅,十篇推送恐怕都不够写…
今天,乌鸦只想从几个侧面去聊一聊,我眼中的鲁迅。
壹丨敏感
网上曾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小学课文里说,鲁迅因为上学迟到,被先生打了一戒尺,于是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
但某网友在搜索定位“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后,发现距离只有30米,步行1分钟就能到。
于是,“鲁迅家离三味书屋这么近还迟到”被炒上热搜,无数网友调侃“被鲁迅骗了”“迟到还刻字,也太做作了”…
三味书屋
乌鸦想说,说这些话的网友,要么是没好好读原文,要么是没有良心吧。
原文《早》里清清楚楚地写了,鲁迅“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迟到并不是因为偷懒贪睡,而是鲁迅小小年纪就背负了家庭的重担。
鲁迅出生后头十来年里,确实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直到1893年,做官的祖父因事入狱,父亲跟着一病不起。
从官员家属,变成了罪犯家属,鲁迅原来人人喊他“少爷”,后来被人称作“讨饭”,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那些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当铺和药铺。
药铺的柜台和他一样高,当铺的柜台比他高出一倍。
小小的鲁迅,从高高的当铺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进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久病的父亲买药。
如此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了少年敏感的心。
那时的他,和弟弟周作人还忙着做什么呢?
找药引。
请的医生很贵,药也很贵,药引更麻烦: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
原对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原配,兄弟俩翻遍了百草园里的每一块石头,抓来十几对蟋蟀,但怎么就知道是原配,不是小三,不是一夜情呢?
后来的鲁迅在文章里痛骂: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鲁迅和周作人
这样尽心服侍,但父亲在病榻之上拖了三年,还是去世了…
那一年,鲁迅15岁。
父亲死后,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
曾经敬爱的长辈,在争抢利益的时候,撕下虚伪的面具,对孤儿寡母声色俱厉…
鲁迅的母亲鲁瑞
鲁迅大受刺激。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过早经历世态炎凉,看透成人世界的冷酷,对一个孩子而言,或许是过分残忍,但对一个作家而言,却是绝佳的生活体验。
比如曹雪芹,比如张爱玲,比如鲁迅…
从此,鲁迅不再是养尊处优的少爷,不再居高临下,而是真正活在了底层现实里,他也不再仰望迷信父权,而是习惯性地怀疑一切…
从此,他只从一个常人的视角,去感知,去体恤。
我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鲁迅后来的很多思想,正是源于这种常人的敏感。
他写中国乡村最底层的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写看客的麻木,写礼教吃人,他为革命者白白流血而悲哀,为女学生惨遭屠杀而痛心…
他读《二十四孝图》,读到“郭巨埋儿”,满心厌恶,避之唯恐不及:我不敢再想做孝子了…
愚孝,比那些牛鬼蛇神还恐怖。
他甚至是女性主义者,痛批表彰女子节烈的做法。
他说:所有的这些规则,全他妈是男人的主意,上当的全是女人。
在遥远的100多年前,他就站到了一个位置上。
那里高到,足以颠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那里低到,能够给一个平头百姓活着的尊严。
贰丨有趣
以前我们的课文里,鲁迅总是在怼人,好像一天到晚在生气,让人误以为,他是个非常严肃、深沉、很凶很不好惹的人。
其实并不然。
陈丹青就曾说,喜欢鲁迅,是因为他太好玩了。
陈丹青
当年每个认识鲁迅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诙谐幽默,喜欢开玩笑。
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
唐弢说,每次鲁迅来他家,总是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转圈。
他给许广平写信,亲切地叫对方“小刺猬”,自称“小白象”,还在署名的地方画上一只象。
网友:谢谢,有被萌到!
鲁迅画的“小白象”
而你只要稍微读一读鲁迅的文字,这种幽默感更是溢出纸面。
好朋友川岛正在热恋中,鲁迅送给他一本书。
他在封面上题词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汇出一只手来,接收这枯燥乏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这样的赠言,真是闻所未闻,偏偏鲁迅写得出,幽默中还带着狂吃狗粮的祝福。
他还煞有介事写过一篇《论“他妈的!”》,结尾忽然来了这一段:
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他嫌你写的文章水平不高,会说:我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
他还说:我总觉得我的灵魂有毒...
一个有趣的灵魂,绝不会只满足于探索一件事。
他爱吃,在北京时常常光顾稻香村,最爱吃萨其马,半夜写不出稿,就来一口,吃得满嘴蛀牙。
他爱看电影,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一共看了149部电影,还特别爱看好莱坞影片…
《申报》电影广告版面
众所周知,不想当画家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好作家,鲁迅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他是独具风格的插画师,自己的书,别人的著作,他都画过。
这本《心的探险》的封面设计,鲁迅用了大量古墓门画像来做飞腾在云中的群魔,围绕书名展开围攻...
《壁下译丛》是文艺论文集,鲁迅用了一幅抽象画。
为《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而设计的宣传画,选取《选集》最后一幅《德国的孩子们饿着!》
“死有分,活无常!” 鲁迅为自己的《朝花夕拾》所绘插画
他设计过北大校徽…
他还翻译过几部外国名著,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
他还是时尚点评家,对女性穿搭很有研究。
萧红来他家做客时,他还给萧红上了一堂时尚课: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
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现在时尚博主那一套,鲁迅早就玩过了...
此外,他还是绘画鉴赏家、书法家、收藏达人。
在教育部当公务员的时候,每周都要去北京琉璃厂,14年间去了480多次,收藏了大量的石刻、版画、拓片、信笺乃至古钱币。
鲁迅所藏南宋端平通宝
鲁迅藏山东汉代画像石拓本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提倡写白话文,号召青年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
大家千万别被他骗了!
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通篇文言写成,见解独到,鞭辟入里,薄薄一本,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影响至今。
没有多年的古文功底,怎么能做成这样的事?
鲁迅劝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假国学,鲁迅批判他们的武器,就是自己掌握更好的国学。
只有熟读古文,他才有底气去打假。
看过鲁迅的才华,你会深深叹息,原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弃医从文啊。
叁丨自省
今年年初,一部《觉醒年代》火遍全网,一百年前的年轻人,穿越时空,与一百年后的我们,产生奇妙的共振。
鲁迅作为其中一颗明星,如此耀眼。
他不仅仅是作家,更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领袖。
时间就算过去了一百多年,到今天,他的话语依然振聋发聩。
《觉醒年代》海报
他会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他会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他会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他会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他会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模仿“爱国贼”的神逻辑、奇葩言论,惟妙惟肖: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
听听,这不就是今天网络喷子们的原话吗?
只要有人提出一点质疑,就要被他们骂不爱国,“阴阳怪气”。
这竟然是100多年前,鲁迅先生早就嘲讽过的。
他洞悉中国数千年的旧社会,无非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说: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他的剖析如此精准到位,是因为洞察了永恒的人性。
而这份洞察,来自深刻的自省。
他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他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却从不认为自己就掌握了真理,他总说看不清前路,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
他常怀悲观、绝望,在最深的黑暗之中,犹豫彷徨…
他曾经迷茫,不知道该不该叫醒“沉睡的人”,也害怕把丧气话说出来,毒害了青年人,辜负了人家一片真心。
他向青年坦白:我对你们不够真诚…
于是他写出来的,句句如刀,却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比如《药》的结尾,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
原本他并不相信,庸众看客们会来给革命英雄献花。
他甚至认为,英雄也应该明白,自己的牺牲是出于理想信念,不能期望自以为为之献身的人们会记得,会怀念…
比如他鼓励青年:
中国青年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而悲观的鲁迅,何尝不是那样的英雄,不是那样的光?
他把自己葬送于黑暗之中,为他人照亮了前程,鼓舞真的猛士,奋然前行。
这一照,就是百年。
我记得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深以为然:
很庆幸,我们没有忘记鲁迅;
很遗憾,我们依然需要鲁迅。
参考资料:
《鲁迅全集》、朱正《鲁迅传》、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许子东《许子东重读鲁迅》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