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传单的口号和队名(喊口号撒传单)(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日前,沪上首个沉浸互动式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首演。该剧以鲁迅、丁玲、李伟森为主要人物,形成三条独立路线,展示了左联五烈士被捕牺牲前后的事件进程,再现了各位烈士及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

运用左联会址纪念馆、景云里、公啡咖啡馆、老电影咖啡馆等资源,《青春为祭》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实地布局戏剧场景,让观众拥有高度沉浸式的体验,在现场气氛感染下,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窦乐安路上。“90年前,24位烈士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而这其中就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盟员: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殷夫。左联五烈士牺牲时,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为了革命理想,用自己沸腾的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80后导演王丽鹤说,“在任何时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这部剧通过带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围、互动叙事手法等方式,突破传统的观众与演员的观演关系,让观者参与到剧情发展中,亲身感受那个动荡年代。我们希望通过这场特别的红色文化情景剧,探讨每个时代青春的含义,激励今天的年轻人立足岗位,继续为国家为社会奉献青春。”

据介绍,这部剧在去年12月就开始建组,经过几个月的多次打磨,终于和大家见面。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演员之外,许多角色都是由来自虹口区各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来担当。比如扮演鲁迅的就是来自虹口区文化馆小品基地的副主任石磊。“这段历史发生在鲁迅先生刚到上海不久,比较年轻,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我用了一个半月减重35斤,先从外形上更加接近原型。” 石磊回忆道,“在研读剧本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把年轻作家当作自己的孩子,当得知他们牺牲后,那种悲愤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语句中体现出来,我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节奏,希望可以把鲁迅先生的形象更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能有这个机会通过表演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发传单的口号和队名(喊口号撒传单)(2)

“因为是实景而非舞台,而且转场的环境也都是开放式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所以我们在如何让观众‘不跳戏’这点上做了不少功课。首先在称呼上,我们都是用同学、同志来与大家互动的,因为他们也是剧中的人物,是完成整部剧非常重要的部分。”王丽鹤说道。观众与演员们一样,在正式开始前,都会穿上那个年代的长衫、旗袍,然后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他们是“青年学生”,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聆听鲁迅先生的演讲;他们是“文学爱好者”,在公啡咖啡馆和鲁迅、许广平一起讨论《萌芽》期刊……根据情节的起承转合,观众通过各种真实的行为体验,参与到生动的历史叙事当中去,感受到热血和激情。

“学生们当街演讲,在钟楼发传单,众人掩护鲁迅离开……在现场的感染下,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窦乐安路上,一边参观,一边看剧,一边参与到剧情的发展和走向中,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一位观众说道,“据我所知,因为考虑到每个红色点位建筑的承重力有限,不能一下子容纳太多人,所以这部剧一共设置了三条独立路线,每条路线的人数控制在20-25人,我今天参与了其中的一条,希望之后还可以有机会将另外两条路线也走一遍,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峥嵘岁月。”

据悉,《青春为祭》是虹口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域大思政体系建设下,由虹口区委党史学习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和旅游局重点打造的红色文化项目,也是虹口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推出的重要文旅产品。作为虹口基层党组织参与的重要学习平台。今后,来自一线的基层的党员群众将通过参与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党史,感受时代的呼唤和责任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梁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