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示意贺兰山、宁夏平原及周边地理事物,图乙示意贺兰山东麓一地貌结构。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

(1)分析贺兰山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说出图甲区域的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对该区域地貌的影响。

(3)说出图乙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下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围及黄土沉积物特征与厚度分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2)

(1)描述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分别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度的影响。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分析推断图中最厚处黄土会发生的变化。

(3)说明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对黄土厚度、水、肥的正面意义。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3)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现,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见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作用显著。​​​​​​​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4)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5)

(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推测该地区黄土物质的主要来源并说明理由。

(3)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NaCl、KCl),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西北23千米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6)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7)

(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

(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

(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H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H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疏勒河是甘肃省重要的内流河,多年来肃北、敦煌地区受疏勒河水量制约,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8)

(1)简述H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

(2)G河流程短,却成为H湖主要补给水源之一,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析H湖北岸和东岸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都分布着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在海岸经济开发中,它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砂质海岸最能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要。同其他自然海岸一样,砂质海岸普遍处于蚀退状态,从1940年的4205.1千米减少到2020年的1785.9千米。人工修复及人造沙滩成为新趋势。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杭州湾以南大陆与岛屿的基岩海岸上,广泛发育着海蚀地貌。分布在岬角处的海蚀拱(如图)是海蚀地貌中的一种珍稀景观。与法国埃特尔塔“象鼻海岸”、马耳他“蓝色窗口”等国外著名海蚀拱相比,我国的海蚀拱景观有待进一步开发。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9)

(1)分析砂质海岸蚀退的原因。

(2)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说明人工修复沙滩的意义。

(3)指出形成海蚀拱的主要作用力,并简述海蚀拱的形成过程。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如图1)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如图2)。近年来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湖盐业资源,在流入两湖的河流上筑坝让河水流入鸭湖,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0)

地理地貌高考题(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11)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西坡多;阻挡冬季风,西坡气温比东坡低;地形高差较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流水的搬运、堆积,形成冲积宁夏平原;风力侵蚀、沉积形成沙漠地貌。(3)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其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

【解析】 ( 1 )本题考查贺兰山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方面。据图可知,贺兰山走向近似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东侧,冬季阻挡西北寒冷气流,使宁夏平原气温相对同纬度偏高;夏季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增加降水补给;从图中贺兰山的海拔高度可得,贺兰山海拔达到 3000 米以上,海拔较高,地形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 ( 2 )本题考查图示甲区域的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对该区域地貌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图示地区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形成的地貌是解题的关键。由图示信息可得,图示地区地貌有宁夏平原和沙漠。宁夏平原地处黄河沿岸,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一个冲积平原。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形成了沙漠。 ( 3 )本题考查图乙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据图示地貌特征进行判断是解题的关键。由图示信息可得,图乙地貌位于山前,结合该地貌平面形态呈扇形,故可知,该地貌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其形成过程为:​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其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

2.【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①位置: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 ②山地:首先是山地阻挡减弱了西北风,拦截并沉积黄土;同时也减弱了对已沉积黄土的风蚀和搬运作用。图中有两处厚度最大,一处是六盘山西边附近,因位于贺兰山和乌鞘岭的山口地带,又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受狭管效应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后受六盘山的阻碍作用,沉积最厚。 (另一处,则是贺兰山的海拔对风沙的拦截和减弱作用较弱,使细小的黄土吹往并沉积于更远的该地。③降水:降水多少与集中程度影响流水侵蚀搬运的强弱,从而影响黄土厚度。(2)缺少了山地的减弱风力和拦截沙土作用,黄土会向更远处沉积,降水比现在增多,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黄土厚度进一步减少。(3)水平梯田比坡耕地减慢坡面流速,同时利于地表水下渗,一方面减少坡面径流,减少流水侵蚀和水土流失,保土;另一方面利于黄土保墒保肥。

【解析】 略

3.【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 ( 1 )结合图中经纬度及金沙江、雅砻江等信息,可确定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消亡边界)附近,因此断裂发育可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入手,再结合受力状况进一步分析。 ( 2 )河流是水流在地势低洼的谷地汇集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断裂区域为什么会形成谷地的角度分析,再结合地质构造相关知识得出结论。 ( 3 )该区域属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出露的岩层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且图示区域河流较多,河谷地带都可能会有金矿出露,因此本区域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 4 )由材料可知,沙金为河床沉积物中的金。首先,比较大的金矿石经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破碎后进入江中;后经流水搬运和磨蚀作用,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谷中沉积,形成沙金。

4.【答案】(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受支流山谷地形限制,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处;出山后,地势变缓,(干流河道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2)来源:主要来自冰川沉积物。原因:黄土沉积地貌多分布于有支流汇入的宽谷河段,此地段冰川沉积物规模大;其形成年代多在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坡前均有发育,说明上游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本地岩石风化产物不是主要来源。(3)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

【解析】 ( 1 )本题考查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在冰期,山坡上覆盖有大量的冰川,到冰期末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雪融水将冰川沉积物搬运到山麓地带,在山前平地形成了冲积扇。 ( 2 )本题考查沉积物来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土物质主要来源于冰川沉积物。理由是近地表的风将洪积扇中颗粒较粗的沙子带至河岸沉积,颗粒较细的黄土沉积物被近地表风吹拂至山麓地带沉积下来,上覆于冰川沉积物之上。而洪积扇的物质来源就是冰川沉积物,所以该地区黄土物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冰川沉积物。“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说明黄士的来源不是本地基岩风化,也不是河流泥沙沉积。 ​​​​​​​( 3 )本题考查影响沉积地貌分布的因素。该地区经常吹谷风,河谷地带是砂砾与黄土沉积物的来源,风从河谷吹到山麓,风力逐渐降低,因此颗粒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黄土后沉积。

5.【答案】(1)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在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3)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概率)。

【解析】 ( 1 )本题考查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约 70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海水逐渐退去,经历几次海进、海退的反复,最终演变成几个潟湖。大约距今 2000 万 ~2500 万年前,炎热的气候让潟湖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急剧萎缩,随着卤水的积聚浓缩和周围山地岩石风化的电解质不断汇入湖中,最终形成了夹杂着泥岩和钙质砂岩的岩盐地层。随后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形成了盐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 2 )本题考查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后期气候长期保持干燥,卤水从溶洞壁上渗出后,向下滴落的过程中接触到干热的空气,氯化钠不断结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体,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盐钟乳。 ​​​​​​​( 3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地貌形成后不易被人发现;同时“盐岩天坑南北长约 150 米,东西宽约 60 米,深约 50 米”“溶洞面积大约 500 平方米”,说明该地貌面积、体积较小,不易被人们发现;因为石盐特有的水溶性,它的形成时间不会太久,基本上是以百年为单位,存在时间较短,不利于人们发现。

6.【答案】(1)流程短,流速较快,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冬春枯水,夏秋丰水,夏秋径流日变化大。(2)G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夏秋季节冰川融水量大,而且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G河夏季水量丰富,成为H湖主要补给水源。(3)受入湖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冬春H湖湖面下降,湖底边緣泥沙探露,冬春季节受西南风的定向吹拂影响,在湖区北岸和东岸的泥沙受风力堆职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

【解析】 ( 1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据图 H 湖位于青藏高原,该流域河流流程短,流速较快,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H 湖流域地处我国西南,受气温影响,冬春枯水,夏秋丰水,夏秋径流日变化大。 ( 2 )本题考查 G 河水量丰富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读图, G 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秋季节冰川融水量大,而且地处我国西南,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 G 河夏季水量丰富,成为 H 湖主要补给水源。 ( 3 )本题考查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 H 湖流域冬春枯水,受入湖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冬春 H 湖湖面下降,湖底边緣泥沙探露,冬春季节受西南风的定向吹拂影响,在湖区北岸和东岸的泥沙受风力堆职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

7.【答案】(1)生态治理效果明显,水土流失减弱,河流供沙量减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人为采砂及人造海岸工程导致砂质减少;大量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没等。(2)人工修复沙滩可以抵御台风和巨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保护海岸;可以改善原有被破坏的沙滩生态系统,为海岸生物提供柄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海滨旅游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3)海水侵蚀。当岬角两侧受海浪的强烈冲蚀时,先形成海蚀洞;再在海浪的持续作用下,两侧的海蚀洞被蚀穿,相互贯通,就形成了海蚀拱。

【解析】 本题考查海浪侵蚀地貌以及生态保护,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海浪侵蚀地貌及其形成。 ( 1 )砂质海岸蚀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泥沙来源减少:生态治理使得河流含沙量降低,输沙量减少;人类活动,导致海岸砂量减少,诸如采砂、海岸工程等。二、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海浪侵蚀作用增强,导致砂质海岸蚀退。 ( 2 )人工修复沙滩的生态意义:可以减少砂质海岸蚀退,保护海岸;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经济意义:可以提高滨海旅游客流量,提高旅游收益,获得经济效益。 ( 3 )海蚀拱又称海蚀拱桥或陆桥,是基岩海岛上比较少见而又十分奇特的海蚀地貌,海蚀拱桥常见于岬角处,其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洞。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似拱桥。

8.【答案】(1)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3)该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解析】 ( 1 )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风蚀地貌及形成。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要从材料所给信息进行推导。材料指出“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据此可以推测,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 ( 古湖萎缩 ) ,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 2 )本题考查地貌变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的湖水变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 3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该地主要以风化和侵蚀作用为主。风化作用: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流水侵蚀作用: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地层中含有盐层”,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风力侵蚀作用: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