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大物探系79级 苏美霞原创】

记得那是1979年9月,我考取了河北地质学院物探系,那时我16岁。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1)

新生入学典礼上,老师讲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伟大的成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职业责任感、对科学研究的神圣感,从那一刻起从内心升腾!

1984年4月,我毕业的第二年,我们分队就去西乌旗达青牧场开展野外工作。春天的草原依然满目荒草,绿意全无,天天大风吹过,真的很冷!

我们住在四面透风的“漏室”里,窗户没有玻璃,用塑料布代替,每天靠捡牛粪烧地老虎取暖,这其实也是80年代野外地质生活的常态,而且远不是最差的。但于我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还一时难以适应!苦闷过,彷徨过!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倍感温暖,至今难忘!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2)

有一天我们出去野外检查,傍晚时分,到达约定地点。接我们的车却没到,与我一起的是名老地质队员,他判断是车坏了。已经爬了一天山的我们,真的是很累了,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继续步行回到距我们工作点几十公里的驻地,途中还经过一大片沼泽地,人湿了大半截,幸运的是我们平安走出来了,没有陷入泥淖!但疲惫至极,当拐过一处山脚时,忽然发现前面有灯光,哦,那一定是分队的大车来接我们了,顿觉心里暖暖的。回到驻地更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全分队20多个人,无论老师博还是年轻人,全部站在院里,迎接我们,而且都没有吃饭,等着我们!那一刻真的热泪盈眶。我们地质人,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砥砺前行!都在为地质事业为国家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就是这份地质报国情怀始终支撑着我们每个地质人!也更坚定了我在地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日晒雨淋 初尝成功”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3)

1992年在原内蒙古第二物化勘查院工作

1992一1993年我负责正镶白旗幅区域化探工作,野外异常查证正值暑期,我们每天七点钟上山,8点多下山!而且夏日草原有一片云,就会下一场雨,所以我们不但要承受烈日,还常常被雨淋!

因为项目组人少,没有配厨师,下山后需要自己做饭。房东老人家说,我看你们比我们这儿羊馆儿都辛苦!我想想也是啊,羊馆儿烈日当头还可以回垧,我们却不能,因为那样会严重影响工作进度!

有一天在山上,下午两三点,热极了,也累极了,真的就在这时,当我准备从沟里翻到山梁时,陡坎处特殊的地质现象吸引了我,仔细观察有明显的矿化蚀变,即刻疲惫全无,翻上山梁把临近的队友招呼过来,追脉两三公里,采几十件样品背下山,虽负重前行,但倍感轻松愉快!

经后期工作确定是银铅矿!真的,作为地质工作者,没有比发现矿更令人欣慰的,那一刻感觉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了!

当然我的这个发现是在前人大量的资料积累和自己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并非一蹴而就!当年提交的区域化探成果报告,评审获优,这是80年代我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以来第一个优秀报告!我独立主持区域化探工作,这是第一次,报告获优,而且发现了矿!对我内心触动极大,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4)

这时我从事地质工作已整整十年,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喜欢上了地质行业。人说爱一行,干一行,我恰是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当你潜心坚持做一份事业时,随着理论知识的不断储备,实践经验的积累,你会去思考、去探索,当有所突破时,你会无限欣慰!然后你会发现你爱上了自己的职业!她是那么的神奇,而且极具诱惑,引领着你去探索,去研究!

“夜以继日 成果丰硕”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5)

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北京汇审

2007-2013全国开展22个矿种(煤炭、铜、铅、锌、银、金、稀土等)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我负责内蒙资源潜力评价——地物化遥课题,该项工作为全区开展综合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研究和地质勘查及各类综合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化遥依据,显著提高了地质勘查研究工作部署的效率并极具先导性,社会效益显著。内蒙幅员辽阔,几十年地质工作积累了海量的资料,我们需要系统收集、整理并汇总研究,工作量巨大,加之由于90年代地质行业低迷,单位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所以那几年几乎没休过节假日,而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中午只半小时吃饭时间,晚上十点多回家,甚至因工作压力大,常常彻夜难眠。

记得2009年10月,因内蒙资料多,技术人员少,以至整体工作进度较慢,中国地调局专门配工作组来内蒙进行督导,要求2010年3月提交第一批成果!

时间十分紧迫,如何把工作完成已十分困难,如果达优更是难上加难!

2009年春节,单位其他职工都放假了,我和项目组的人员却一直加班到春节前一天,正月初三便又开始工作,常常加班至午夜。

2010年3月,我们按时提交了第一批铁金矿产预测物化遥相关成果。我带着成果资料去北京,接受地调局专家的评审验收,当时内心十分忐忑,期待能够顺利通过!经过专家认真审阅资料,最后物化遥各专题成果全部获优,当时内蒙、新疆、西藏、黑龙江、四川五个大省同时参评,专家一致认为内蒙做得最好!我们由被督导,变为被表杨,这个优秀实在是意外之喜!记得当时感觉像获了大奖一样开心!

2011-2013年我负责的物化遥课题,分批提交不同矿种研究报告几十份,编图建库数千。各项成果经地调局组织专家评审全部获优,我具体承担的重力专题,在全区汇总成果评审时,评分95分,名列全国第一!因此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先进个人”!

这几年就是这样在加班—评优—再加班—又评优这样快节奏中度过!辛苦而充实!因我负责的课题成果突出,期间被抽入重力专家组,参加全国其它省的重力专题成果评审工作;同时参加了东北大区、华北大区和全国重力资料汇总研究工作,其中全国重力资料研究成果获地调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我是主要获奖人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职业荣誉感的,当你成果获优、获奖时,内心的那份喜悦,是深刻而难忘的!

“面临挑战 再上征程”

2014-2018年4月我负责编写“内蒙古区域地质志(二代)”有关“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部分。区域地质志是我们地质人员的工具书,对几十年的资料积累既要全面总结,又要高度概括,同时要有理论提升和前瞻性,编写要求极高!而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编写工作在我区是首次开展,属前缘科学课题,总体研究程度低,无可参照模版!加之我以前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地壳上部浅层地物化特征,可以结合野外看得见摸得着的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本次工作重点是深达壳幔几十致上百公里深度,无直观的地质现象可对比,知识储备也欠缺,所以如何把这份工作完成好面临巨大的挑战。3年多的时间收阅整理了数百份相关的文献资料,潜心研究,系统总结了内蒙古深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兴蒙造山带、华北陆块北缘壳幔结构模型,深入研究了深部地质构造对大型矿产及矿集区的控矿作用,为开展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依据。在最终成果评审时获优,得到了地调局专家组高度好评。记得有位专家说:内蒙古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部分编写的非常好,这部分就应该写成这个样子,建议其它省以此为范本!优秀的成果,专家的肯定,内心充实而满足!

“创新突破 攀登高峰”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6)

左三为杨文釆院士 左二为苏美霞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7)

项目组成员合影

更令我欣慰的是在2018年,我快退休的年龄,有幸负责中科院杨文采院士指导的有关深部地质研究的科研项目,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中心、内蒙地调院对这个项目都十分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最终在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但是在2018年我刚接手这个项目时,由于前期工作欠缺(该项目是2017年启动),我是2018年4月份进入项目组,并负责该项目,时间十分紧迫,编写年度方案时,研究程度不到位,评审时只获良好,说实在的,这是我所负责项目唯一的一次良好,对此我始终耿耿于怀。这一年经过几个月艰辛的野外调查,几个月夜以继日的潜心研究,收集整理基础资料300余份,查阅论文百余篇,专著数部。在2019年年度方案评审时终于获优,得到专家组高度好评!在2020年项目结题时,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这个项目,通过深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在白云鄂博地区发现了由幔到壳(地下200多公里到10公里的深度区间)的低阻穿刺异常,这一创新性成果为研究白云鄂博世界级巨型稀土矿床的成因研究开创了全新的视觉,引起了地学界极大的关注!

白云鄂博矿床自1927年丁道衡次发现铁矿,到50年代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发现稀土矿以来,世界大批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对世界罕见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研究,但至今仍无定论!所以我们这次发现的由幔到壳低阻穿刺异常对研究矿床成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项目另一重要成果是,以杨文釆院士提出的锂成矿机制为指导,在内蒙中部区发现了2处锂等稀有金属矿点,5处多金属矿化点!为自治区锂稀有金属及多金属矿勘查提供了极具找矿潜力的后备基地。

说到矿点的发现,我也回想起了当初的工作情景,那是在2019年夏季的一天,我们查证异常点,可是车开到沟口,却无法进入,为了防火,当地把沟口用巨石挡住了。从图上看,我们到异常点还有4-5公里的距离,要知道这4-5公里,是杂草从生乱石满坡的山路,我们需要走进去采集样品,再背样返回。项目组另外3个是年轻人,80后,其中两个是女孩子。在我犹豫之际,两个女队员首先说,没事我们走进去,回来时样品几个人分着背,没问题!烈日下,我们挥汗前行,终于到达目标地附近山脚,却发现眼前山势如此陡峻,而目标点恰在峰顶,此时此刻感觉老天真的是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力!我们手脚并用,趟草钻林,终于登上耸立到云端的高峰,这里怪石嶙峋,乱石满坡。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8)

在异常点周围仔细观察,用地质锤敲打取样,就在那一刻,一锤砸下,亮亮闪闪的金属光泽展现眼前,大家兴奋异常,完全忘却了劳累和烈日!追脉采集了几十件样品,负重下山,其实下山比上山更为困难,我们之字前行,终于安全到达山脚,已是下午4点多,带的水也喝完了,我们还需背着样走4公里多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停车点。回程中,我们不敢停留,深怕坐下来,就再没有力气站起来继续前行!那天回到驻地已是晚上八点多。后来经分析化验,矿化蚀变带是砷锡矿化带,砷锡均已达到工业品位!工作组去检查,看到陡峭的山峰,都不竟感慨,“真是不易”!

更让我感动的是年轻人,尤其两个女孩子,她们没有喊累,背着样,默默负重前行!到达停车点,还笑呵呵的说,路难行,预示矿难找呀!如果我们今天放弃攀上险峰,必然两手空空,无功而返!这就是我们的地质队员,不畏艰险,乐观豁达!这种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正如勘探队员之歌唱道,“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床!”每一个矿床的发现,都有无数感人的故事,蕴含着地质队员的无限艰辛!

基于我们项目的成果,我院成功申报了“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深部软流体及其成矿作用”院士项目(项目经费500余万)这个项目仍由我负责实施,新立了“苏尼特左旗三道井地区、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地区锂等稀有金属综合地质调查“2个地勘基金项目(项经费)。依托项目研究成果,2019自然资源厅向自治区呈报了《关于加快我区锂、铷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议的报告》,受到自治区副主席张绍春的高度重视,为此自然资源厅委托我院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锂稀土战略性资源地质勘查方案”,方案由我负责完成,具体部署了2020-2025年锂稀土战略性矿产综合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概算经费1.58亿元;自然资源厅组织专家评审(其中有两位院士),认为方案具有前赡性,工作部署合理!锂是21世纪重要的清洁能源矿产,目前我国对外依从度很高,所以以上科研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快我区锂等稀有矿产勘查有积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项目开展之前,我区尚未专门针对稀有金属矿产进行总体工作布暑!面对这些成果,我觉得受多少累都值了!

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型项目十几项,完成成果报告数十份,而且我作为第一作者的所有成果报告全部获优;核心期刑发表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负责和参与完成专著十余部,同时兼任资源潜力评价系列丛书(30本,已完成出版)副主编。

记得李世光曾今说过“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的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活泼!”我们的成果远不能与功勋卓越的李四光部长的贡献相提并论,但是李四光对科学研究的钻研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辛,执着前行!我们每一份小小的就,分明也是在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厦填砖加瓦,同样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份内心的满足和无限的欢愉!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意志坚韧 浪漫人生”

每当我在野外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学校实习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是1982年的夏季,我们在秦杭岛实习,有一天下山归来,同学们都坐在跃进车的后马槽里,忽然一阵大雨倾泻而下,瞬间我们淋成了落汤鸡,此时此刻,我们的带队老师高唱,“是那山谷的风”随着老师的洪厚歌声,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合唱“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涮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一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那一刻我们忘记了风雨,忘记了艰辛,我们激情似火。这首勘探队员之歌,传唱了几十年,唱出了地质人浪漫的情怀!展现了地质人无畏的奉献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每当我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都会热泪盈眶……

野外艰苦的作业环境,磨练了地质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大自然的辽阔和风雨,造就了地质人浪漫的情怀!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行走在大自然,我们激情满怀!2019年我们项目组进行野外调查,有一天早晨阴云密布,在我们7点钟出发时就下起了小雨,开始工作,穿过一片草地,大家鞋子库角全湿了,一阵冷风吹过,浑身瑟瑟,就在这时,前方一片花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山坳里,紫蓝色的花枝迎风摇曳,美极了!项目组五个人,除了我都是80后,瞬间他们雀跃着踏入花海,开启各种自拍他拍模式……大自然让我们面临艰险,同时又馈赠我们无限欢乐!我们的工作是艰苦的,也是浪漫而神奇的!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9)

野外作业归来,我曾即兴写过两首打油诗,表达了我们地质人的情怀:

(一)晨饮清风日沐雨,披星戴月走经纬。地球奥妙无穷尽,科学探索寻真蒂!

(二)穿林趟草过险峰,风餐露宿拓荒人,地质儿郎走天涯,鲜花艳阳伴我行!

“英雄情节,时代烙印”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职责和精神追求!记得我上小学时(70年代初),雷锋,邱少云、黄继光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上初一时,读了小说红岩,江姐成了我崇拜的偶像!77年恢复高考后,我正读初二,一篇“戈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在报纸上整版刑出,数学家陈景润钻研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更加努力学习,终于在79年考上大学,那年我16岁,尚未高中毕业,只读完高一。大学里我读到了小说“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成了我人生里程中又一个崇拜的偶像!新中国第一任地质部长李四光为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李四光是我们所有地质人的精神偶像!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国正逢百年之大变局!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人生赞歌,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理当努力工作,不负韶华,为我们的祖国富起来、强起来贡献力量!这也是支承我几十年奋斗在地质一线的力量源泉!

“回望今生 无愧吾心”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10)

苏美霞2021年评选为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

从事地质工作几十年,2021年提被自治区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当我在记者见面会上叙述自己的地质人生时,当我收到同事好友的祝贺时,我感到无尚光荣!几十年的拼博,虽苦尤荣!在地学界我就是普通的一员,我只是万千地质工作者的一个小小缩影,我经历的地质工作环境不是最艰苦的,我的成绩也不是最优秀的!但可以十分自信的说,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无愧吾心!因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国家对我的培养!我可以自豪的说,国家的繁荣昌盛有我挥洒的汗水!

我相信,只要我们挥洒青春,努力奋斗,就一定可以无悔于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我相信,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前行,就一定能达到自己光辉的顶点!

【苏美霞简介】

地质人的使命和初心(地质人的情怀)(11)

苏美霞,1983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物探系获学士学位。从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完成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型项目,提交优秀成果报告十几份;现承担深部地质构造、深部软流体成矿作用等前缘性科学课题(院士指导项目)。曾获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仼资源潜力评价系列丛书(30本)副主编,完成论文20余篇,专著10余部。2021年当选为内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二级工程师。

【版权声明】

本文2022年8月31日发表于河北地大校友总会,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文经河北地大校友总会同意予以转载。本网感谢作者、排版编辑史芃宇及审核编辑郑艳阳、崔嘉琪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