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1766年9月6日,约翰·道尔顿在英格兰北部坎伯兰的一个小村庄出生,父亲是一名织工,家境贫寒。

幼年的道尔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仅在教会学校接受了启蒙教育,好在教会教师鲁宾孙很喜欢他,允许他阅读自己的藏书。他把握住机会,坚持自学,并显示出了极高的数学和科学天赋。

1778年,由于鲁宾孙退休,年仅12岁的道尔顿接替了他的教务工作,但是由于工资微薄,没干多久他又回家重新务农了。

1781年,15岁的道尔顿到肯德尔一所自己远亲开办的学校任教,并在那里结识了盲人数学家J.高夫。受到高夫的鼓舞,道尔顿立志献身科学。在他的帮助下,道尔顿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并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气象观测记录。

1785年,远亲退休,19岁的道尔顿成为了学校的负责人之一。


经典地球化学代表人物(简明科学史9)(1)

1793年,不满足于现状的道尔顿在高夫的推荐下来到了曼彻斯特,受聘与一所专科学校,讲授数学和物理。之后,他又通过自学,系统得掌握了化学知识,除了为学校增设了化学课程外,还为他以后走上化学科研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曼彻斯特,处于早期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城市飞速发展,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文学和哲学学会的活动异常活跃。

道尔顿把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当时的“自然哲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当成自己的家,日以继夜得进行科学研究。

1803年,在一次学会的例会上,37岁的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现代化学的基石。


经典地球化学代表人物(简明科学史9)(2)

道尔顿的原子论,现代化学的基石

道尔顿,是当时曼彻斯特科学界的指路明灯,他的声望主要建立在他的化学原子论上。

一个世纪以前,拉瓦锡认为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元素,且不能再被细分,而道尔顿则把物质的最小单位叫作“原子”。

他用剪纸模型展示了他的原子论,他想象的原子是个实心的小东西,周围包裹着热能。他在剪纸版上用符号记下化合物的名字:用首字母代表元素的标记法。这个标记法逐渐被化学家们采纳,有时为了避免歧义,还要多加一个字母,如“氦”写成“He”。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通过展示元素或原子不同比例的组合,建立了化学反应的概念,它让化学家们知道了如何去研究这些肉眼无法观测的小物质,它使化学在19世纪初期发展成为尖端科学。

由于原子论的建立,1816年道尔顿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次年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会长,182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随着得到的荣誉越来越多,步入后半生的道尔顿逐渐变得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但他对科学的热爱却是始终如一的。

经典地球化学代表人物(简明科学史9)(3)

色盲症:“道尔顿症”

道尔顿有色盲症,却因祸得福成为最早对此进行描述的人。

在他刚刚加入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不久时,他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问题的论文,在文章中他总结了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色盲症的特征。26岁时,他发现自己是红绿色盲,从此,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入了论文。

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对色盲症的重视,此后很多年色盲症都被称作“道尔顿症”。

道尔顿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医生对他的眼睛进行了检验以找出色盲症的成因,可是尸检发现眼睛正常。直到1990年,人们对其保存在皇家学会的眼睛进行DNA检测,才发现原因是他缺少对绿色敏感的色素。

终身未娶,献身科学

道尔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童年时完全通过自学取得了科学知识;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他终身未娶,将自己微薄的收入积累起来,奉献给了曼彻斯特大学用作学生的奖学金。

“化学新时代从原子论开始,道尔顿是近代化学之父。”


经典地球化学代表人物(简明科学史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