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一词的历史渊源(1)

中华第一龙:玉龙

“华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可若要细数这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称谓的由来,能够知之甚深的也许并在不在多数。很多人以为华夏应该是夏朝就有的,而实际上“华夏"一实际上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王朝以“华夏”自称,用以和四周蛮夷区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华”源于古人观测太阳照射扶桑神木的光彩

华夏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一词的历史渊源(2)

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扶桑树

华夏

“夏”字的本义是“人”。

②”古人所《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脚、手、人面之形。”段注:“《国语》:'木石之怪夔、罔两’,注:'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广韵》曰:'山魈出汀州,独足鬼也。’神魖,谓山魈之尤灵异者。这里说的夔(山魈),《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即枭阳国,又称“赣巨人”,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动物,但肯定不是现在说的山魈,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猿类动物,它比普通的猴子要大得多,《山海经》称它为“赣巨人”就是明证,所以后来“夏”有大意。

③《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后来,人们就以其或体“夔”字代之,又造了“魖”字代之;后“魖”被用为魖耗字,又造了貑(或作猳)、貜等字代之,《尔雅·释兽》:“貜父善顾,”郭注:“貑貜也,似猕猴而大。” 貑古音匣母鱼部,貜古音见母铎部,并与匣母鱼部的夏音近,实古今字;后来貑貜被用为一种大型猿类的专名,人们就又造了“猨(猿)”字代之,夏、猨同匣母双声、鱼元通转叠韵,也是古今字关系。所以,“夏”实际上就是“猨”的初文,盖在殷人心目中,体型较大、能人立的称为“夏(猿)”,体型较小、常蹲踞的称为“夒(猱)”

“华夏”源于远古对天文的观测活动

华夏的名称来源,上文论及:华夏,连接并列起来,同样也是人类观测天文的活动。然而,很多人作出不同的解释(见后列举),然而,我认为 他们很少与远古观测天文连接起来,也很少对华字来源作出贴切的分析 。以致他们都没有把“华夏”的来源与远古的人类活动联系起来,甚至割裂地分析。作出的结论,笔者认为是与实际相距甚远的。

  • 有人以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并以华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产生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顺天应人"与"则天而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这样的称呼华夏作为一个部落,主要是祝融部落的观测天文,作为一个华夏民族来称呼,也未尝不可。然而,以华夏作为民族,并不是出于“华夏”两字链接的本意。

  • 《说文》讲的有道理:

“夏,中国之人也。

此处”所谓“中国”,并非今天我们的中国,即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又的以:华夏由来亦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这些论证“华夏”来源,与华夏的本意相距甚远。

  • 有人以:“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简称“夏”。可见,这样以“华夏”的来源,是华丽,还是大,还是人,似乎没有具体指向。这样的论证华夏来源,没有从人类的活动中得出贴切的答案。

以'华夏’作为美好盛大的意思;或者华山和夏水的合称。5000多年前左右, 黄河中下游有三个杰出的部落。而炎,黄两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两岸地区,由于他们生活在华山,夏水(今天的汉水)一带,便自称“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一词的历史渊源(3)

华夏青龙

关于华夏的渊源,某才疏学浅,只能写到这儿,欢迎诸位多多指教!!!

华夏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代指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象征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共建美好祖国。泱泱中华,辉煌华夏,共创吾大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