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粉喽
打糊得有比例,用秤称一下
揉粉是个力气活儿
放入调料后,搅匀
晨报记者席蕊/文李丹丹/图
对淇滨区上峪乡纸坊村的村民来讲,最重要的年货除了肉,还有皮渣。因此,杀完猪后的村民,就开始制作皮渣了。
2月14日下午,在纸坊村里,记者刚一下采访车,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柴火燃烧的气味,远处还传来阵阵欢笑声。原来是村支书周长全和另外3户人家在合伙做皮渣,4家人一边干活儿一边说笑。
盆光滑、手干净、面均匀,粉就和成了
当天下午2时许,周长全等4家就已烧好热水,开始做皮渣了。记者赶到时,周长全、周孝平和周讨喜3家的各20斤皮渣已经做成了,正准备给周麦生家做皮渣。周麦生媳妇赶紧回家把早已准备好的30斤淀粉扛出来,周麦生往灶膛里添了一把火。
做皮渣首先要和糊,就是把少量芡粉用开水烫成胶状,用糊和出来的粉黏性好。只见周长全用秤称了一斤半芡粉,倒入面盆里,先用温水调和均匀后,直接倒入100℃开水,负责和糊的周孝平和周讨喜用一根粗棍子使劲儿搅拌,最后就形成了黏黏稠稠的糊糊。“糊是做皮渣最重要的环节,糊多了,和的粉黏度就高,粉条就打不出来;糊少了,粉黏度低,打出来的粉条就容易断。一般糊的比例是5%。”周长全在和糊这方面是高手,一有人家做皮渣,他就去帮忙。
接下来该揉粉了,过程和蒸馒头类似,但唯一不同的是做皮渣用的不是面粉而是芡粉。30斤芡粉装了一盆,揉起来也比较费力,至少需要两个人交替进行。
今天负责揉粉的是周孝平和周讨喜,“做皮渣还算比较轻松,两个人就行,要是做粉条,至少需要4个人围着大盆揉。“来回反复揉,只要盆光(光滑)、手光(干净)、面也光(均匀),粉就和成了。”周孝平说,揉粉是个体力活儿,长时间不做,揉过粉第二天胳膊还会酸疼。他曾经去皮渣加工厂打工,一天要揉1000斤粉,刚开始胳膊都抬不起来。
打粉有技巧:速度均匀,粉条才能粗细一致
“和好的粉能不能打粉还需要验证。”周孝平左手拿起一个铁皮做的漏勺,举高,放进去一块面团,用右手拳头均匀有力地敲击左手手腕,只见粉条均匀落下。“想做细粉条就把漏勺举高点儿,想做粗粉条就放低点儿,只要粉条能均匀落下就可以下锅了,大伙儿把火烧旺点儿。”周孝平边招呼大伙儿,边给记者解释,如果要做粉条,粉在锅里煮几分钟就得捞出来晾晒,做皮渣至少要煮十几分钟。
打粉是出粉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承担这个任务的人手臂要有力,敲打手腕的时候力度要重而均匀,粉条才能粗细一致。漏勺掌握不好,漏出的粉条不是粗就是细,口感不好。记者体验了一把,铁皮漏勺有两斤重,再放入面团,还没一分钟手就酸了,更何况还要快速出粉,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粉条煮好后盛在盆里冷却,这个时候,要加入拌好的调料。“这个是我们村里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提前把葱姜蒜、十三香、酱油等调味料调好,根据个人口味还可以添加韭菜、香菜等,其他地方的皮渣只有盐,没有俺这儿做得香。”周讨喜说,放入调料的粉条冷却一晚上就成了皮渣。
村民每年做皮渣
图的就是个热闹
周麦生已70多岁了,说起做皮渣,他说:“我记事时,村里就有人做皮渣,但那时的皮渣是用绿豆面做的,有钱人家才吃得起,后来村子里开始种红薯,生活慢慢好了,普通人家才能吃得起。”
周讨喜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皮渣,但由于家里条件不好,皮渣也不是经常能吃到,除非过中秋、春节这样的大节日,母亲才会做一小块儿。现在生活好了,皮渣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但每年还会做,图的就是这个热闹劲儿。
“一到腊月,亲戚朋友就打电话预订了,每年做个三四十斤分给亲戚朋友,他们也都夸俺做的皮渣好吃。”周讨喜说。
每年春节回家后
总要带些皮渣走
热气腾腾的皮渣还没凝固好,周孝平4岁的小孙女就吵吵着要吃,周孝平给她盛了一碗,她边吹气边说好吃。
“一家做皮渣,几家来帮忙,这才有过年的氛围,我70多岁了,其他活儿也干不了了,就帮忙添添柴,这不刚才火一大,眉毛都被烧没了。”周麦生指着自己被烧秃的眉毛哈哈大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大块儿的皮渣晶莹透明,嫩白的肥肉漂在上面,用搪瓷大碗盛上一碗烩菜,配俩馒头,吃完菜,再把烩菜汤喝掉,那种感觉,真叫一个爽!”说起皮渣,在外工作的李先生说,“我每年春节回来,总要带些皮渣走,就图在外边还能吃到家乡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