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1954年夏天,中央领导干部都要到北戴河避暑办公,由于工作繁忙,毛泽东便暂时推迟了行程,让家人们先提前过去。

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等了好几天,毛泽东手上的工作却一直没忙完,于是她们就写信问爸爸什么时候能来。

毛泽东只好安慰女儿:“你们的信已经收到了,很欢喜。北戴河、秦皇岛和山海关都是曹操到过的地方,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

7月26号,毛泽东终于来到北戴河,两个女儿把曹操的《观沧海》读给毛泽东听,毛泽东很是开心。每天工作完以后,毛泽东就会下海游泳,曹操登上的碣石山相距不远,他常常对着大海反复地吟诵曹操的诗篇。没过多久,他就填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1)

毛泽东和《浪淘沙·北戴河》

时间已经跨越1700年,毛泽东用诗文来与这位神交已久的枭雄唱和。

据统计,毛泽东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有32次之多,由此可见,毛泽东曹操有多偏爱。

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就在《讲堂录》中写道:“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天下没有所谓的人才,只有能够一时称雄的人,没有对手,即使有对手,也是像曹操、孙权、诸葛亮这样的人。

到了1918年,24岁的毛泽东与罗章龙、周世钊等20人离开长沙奔赴北京,筹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事情,没有想到走到河南漯河的时候,河水把铁路冲断了,因此他们不得不耽搁了下来。毛泽东知道这附近是许昌,不顾疲累,拉上罗章龙和陈赞周就往许昌赶,当时魏都旧城已经荒凉,但毛泽东硬是问着农民找到了旧墟,步行前往凭吊,并且与罗章龙一起联成一首七绝《魏都怀古》,诗曰:“横槊赋诗意气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畴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2)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成员们

“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曹操率大军攻吴。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纵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自明本志”,指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下发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曹操对外表达自己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

曹操针对当时有人认为他将废汉自立的说法,决定让出汉献帝加封给他的阳夏、柘、苦三县,以表其态:“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毛泽东的联句直接称赞《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好文章”。“西畴墓”指曹操葬于高陵的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铜雀”指建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铜雀台。杜牧《赤壁》中有词句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3)

曹操

建国后,毛泽东更是多次评价曹操。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以来,曹操便被传唱成了奸臣的形象,中间也有人打抱不平过,比如鲁迅,但终究是没能改善曹操在普罗大众中的形象,到了今天,终于有一位有分量的人来为他翻案了。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对保健医生徐涛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4)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做批注

1957年,毛泽东和《人民日报》负责人说:“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室是没落的。”

既然要给曹操翻案,史学界算是接到大活了,善于揣摩心思的一些学者立马行动了起来。1959年2月19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光明日报》的《史学》专刊第152期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赞成要为曹操翻案的意见。1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替曹操翻案》一文。

那时,毛泽东正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郭沫若、翦伯赞的文章打破了史学界的沉寂局面,争鸣高潮迭起。截至1959年6月底,见于报刊上的文章、报道即达140篇以上,形成各界人士大谈曹操的盛况。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提出: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该恢复名誉了。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5)

这样,才总算还原了真实的曹操历史形象。可是,既然一千多年都没能扭转乾坤的曹操,为什么毛泽东非要给曹操翻案呢?

还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吧:

“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二、

对曹操的评价,体现着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观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成长的时候,是中国古典文明崩塌的末世,欧美列强在中国境内横行霸道,不平等条约签了一个又一个,根本看不起中国,就连中国人中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那些资本家、买办和地主,他们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了吸自己人的血,传承数千年的儒家价值观,马上就要被冲击的支离破碎。

在毛泽东正式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前,还在长沙师范读书的他,信奉过改良主义,也信奉过无政府主义。多年以后毛泽东还表示,那段时间他也曾经十分崇拜克鲁泡特金。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6)

青年毛泽东

年轻的毛泽东尝试过湖南自治、无政府主义、体育强国等想法,都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直到碰到了黎锦熙和杨昌济,直到他在北大的图书馆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就像当初刺杀董卓逃出洛阳的曹操一样,都是在山穷水尽皆无路的处境里,找到了那条向死而生的最终道路。

他后来经常创造性地将历史中的某些片段和现实的革命情况进行对比,在横向对比的过程中,曹操留给毛主席的印象或许是很震撼的。

曹操出生在汉朝即将崩溃的乱世,宦官和外戚争权,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门阀世家盘踞在各地,疯狂掠夺农民的土地,压迫剥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曹操刚开始当官的时候,是个很有血性的人,他立志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就设立五色棒,专杀违法乱纪的豪强,即使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贬到外地,曹操还是血性不改,后来他也能勇敢的站出来刺杀董卓,他是有一颗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心的。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7)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从体制的崩塌开始,想要挽救苍生,只能从头开始。

所以曹操散尽家财,收拢流民分配土地,武力抑制豪强门阀,准备重新建立新秩序。正是有了土地和人口,曹操才有了蒸蒸日上的根据地,逐渐强大,直至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被毛泽东很是看重。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着残兵败将上井冈山,在两省交界的地方打土豪分田地,尝试重新寻找共产主义道路。虽然经常遭受到国民党军的围剿,但他一次次都坚守下来了。

毛泽东曾经坦称,他在井冈山上没怎么读过《孙子兵法》,反而时常读《三国演义》,虽然在演义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奸猾的形象,但毛泽东却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拂去历史的尘埃,回归历史的本质,着重的学习曹操的策略。他还说每一次到土豪家里,最先去寻找的,就是有关三国方面的书。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8)

井冈山上的毛泽东

《三国演义》中很多虚实、攻守、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都给毛泽东以重要的启发,特别是官渡之战,后发制人,以弱胜强,每次看他都会有新的心得体会,甚至把对官渡之战的分析专门写进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

在那个人人都迷茫的年代,毛泽东顽强地带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着。

所以毛泽东觉得,他和曹操的心是相通的,向自己生活的阶层开战,带给底层人民更好地生活,他们真正的敌人,都是历史的大势。

三、

1945年,毛泽东就和黄炎培说,要打破历史周期律。

建国不久,他就大力整治贪官,下令枪毙刘青山和张子善,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新的上层人物们,千万别想着脱离群众,要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他希望“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和思想,可以成为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法则。他是真正地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后来苏联又跟我们闹翻,处处刁难新生的中国,让毛泽东从中看到了一个政权开始走向僵化的傲慢与落后,而历史上的曹操,恰恰是大力除旧布新的代表。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9)

因此毛泽东才会适时地提出为曹操翻案,一方面是心中早存的推崇,一方面是肯定曹操除旧的功绩,另一方面是向外界展示,新中国有能力和决心,走出来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才是毛泽东给曹操翻案的真正雄心。

1974年,毛泽东患上了白内障,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在大家的劝说下,他同意做手术。

进手术室之前,毛泽东让人给他播放《满江红》的弹词。

他听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曲调,被推进手术室,仍像是当年率领红军走在草地上的战士。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而穿越1700年后,与他惺惺相惜的毛泽东,80岁的年纪听着《满江红》的战歌,准备得胜归来以后,继续为中国谋划千年的事业。

东临碣石有遗篇(东临碣石有遗篇)(10)

本文参考:党史文苑《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与曹操》

茶言史话《揭秘:毛主席为何如此欣赏曹操,甚至坚持为曹操“平反”》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毛泽东喜欢曹操和秦始皇,背后是跨越2000年的雄心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