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沈听雪之江东子弟 ,作者沈听雪

长达5年多的老山轮战并不是一场普通的边境战争,而是既有军事仗,又有政治仗,主要以军事压力来推动政治目标的一场特殊形态的战争。我军每支轮战部队上阵地前,都要进行政治学习,明确政治形势,掌握国家政策,牢记并贯彻以军事斗争来配合国家外交斗争的基本方针。

老山轮战打了多少年(老山轮战最后一次出击拔点战斗)(1)

从军事地理上说,中越边境乃至印支半岛多数地区都属于亚热带、热带山岳丛林和水网稻田地形,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春夏秋冬之别,只分为雨、旱两季。其中每年5-10月为雨季,多数时间都在降雨,多大雨、暴雨、山洪,平均湿度在90%以上;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多雾伴雨,而有雨天数仍多于无雨天数,只是降水量较雨季小一些,平均湿度仍在70%以上。在这种地形气候下实施军事行动,显然旱季要比雨季更适合一些(这只是一种比较说法,实际上这种地形气候就不适合军事行动)。

因此,自从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每到旱季,越军都要对退守柬埔寨西部柬泰边境山区的抗越武装进行“扫荡”,企图在军事上彻底占领柬埔寨。同样道理,为了支持柬泰两国的抗越救国斗争,每到旱季,我军也要在中越边境发起作战行动,对当面越军保持军事压力,配合外交斗争,牵制越南在柬泰的扩张。“1•7”战斗,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986年底进入旱季后,统一指挥两山作战的成都军区云南前指和轮战部队第47集团军首长经过多次研究酝酿,决心组织旱季出击行动,拔掉越军重要支撑点,对当面之敌保持军事压力,配合外交斗争。首个目标选在了310号阵地,即1987年“1•5”战斗,也称“北虎行动”。两天后又来一次,出击425号阵地,这就是“1•7”战斗。

不论是“1•5”战斗还是“1•7”战斗,所选择的拔点目标都是双方紧密接触的高度敏感地区,越军设防严密,日夜紧张,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大战。因此,这两次战斗堪称“虎口拔牙”,打得极为惨烈,其中又以“1•7”战斗为甚。

老山轮战打了多少年(老山轮战最后一次出击拔点战斗)(2)

组织“1•7”战斗的为第47集团军步兵139师417团,在历史上是屡建功勋的“夜老虎团”,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打出了赫赫威名。417团选拔步兵4连为基干力量,配属工兵、喷火和火器分队,分别组成第一、第二突击队及火力队、战勤队,共88人,决心以奇袭加强攻手段攻占425号阵地,歼灭守敌,尔后视情况坚守,扩大战果,按命令撤回。负责支援的炮兵力量也非常强大,有50多个连,各种火炮300多门。

这一仗从1月7日拂晓6时37分突击队开始秘密接敌,至黄昏17时30分全部撤回出发阵地,足足打了将近11个小时。鉴于该战斗过程已有很多文章和视频节目予以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整个“1•7”战斗,417团4连突击队及配属分队顶住越军8000多发炮弹的轰炸和密集火力袭击,成功夺占425号阵地,全歼守敌,完成任务后安全撤回。战斗中在炮兵和友邻协同下共击毙越军182人,击伤199人,俘敌2人。其中突击队共打掉敌工事和屯兵洞18个,击退越军6次反扑,歼敌105人(在425号阵地毙敌44人,俘敌2人;抗敌反扑毙敌22人,伤敌37人),缴获60炮2门、重机枪1挺、火箭筒2具、冲锋枪5支、手榴弹28枚及军需、军械物资一批;炮兵消耗弹药1200吨,摧毁敌各种火炮34门、机枪40余挺、轻武器百余件、汽车2辆、指挥所9个、观察所16个、仓(油)库和弹药所20余个、各种工事205个,引爆弹药30余堆。417团共牺牲28人,其中突击队牺牲21人,其他阵地牺牲7人。突击队能自己走下战场的,只有8个人。

老山轮战打了多少年(老山轮战最后一次出击拔点战斗)(3)

战后,417团4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四连”荣誉称号,4连排长马玉革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董永安烈士被成都军区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并追记一等功,马占福、付志宏、李秋平等烈士被追记一等功,马升云、郭继额、宋飞、李国胜、王全有等人荣立一等功。

“1•7”战斗是第47集团军轮战期间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最紧张、最艰苦的一次出击拔点作战,也是5年多老山轮战的最后一次出击拔点作战。后来因为影像资料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这次战斗的影响也非常大,好多军迷耳熟能详。不过就具体史实而论,“1•7”战斗的总体规模和激烈程度远不及同为拔点性质的第14军收复老山战斗和第11军收复者阴山战斗,即使是与第1军的“1•15”战斗、“3•8”战斗,第67军的“6•11”战斗、“12•2”战斗相比也是尚有不及。我们牢记历史,纪念英烈,怀念和支持老部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评论宣传上还是要遵循基本历史事实,求真心,不夸大。

老山轮战打了多少年(老山轮战最后一次出击拔点战斗)(4)

最后,向在“1•7”战斗中牺牲的28名烈士,向417团在轮战中牺牲的61名烈士,向第47集团军在整个轮战期间牺牲的164名烈士,致以后来者的真诚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