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接触调查问卷非常早。早在1984年上学时我就开始学习问卷调查方法,后来包括撰写毕业论文都是使用的问卷调查,而且那时就已经用上了SPSS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
大学毕业后到机关工作,相对来说问卷调查这种调研方式用得少了很多。因为进行问卷调查成本远远高于开座谈会和访谈,所以那时候我们调研主要还是召开座谈会。当然,随着近年来“问卷星”等小程序的出现,用问卷调查的成本迅速下降,慢慢地使用问卷调查的情况又多了起来。
我由于在上学期间进行过不少“经院式”的正规问卷调查,所以在较长一个时期觉得这种调查方法更多地适用于大学科研部门进行,并不适合党政机关,所以我在从事文字工作期间不提倡搞这种调查。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正规的问卷调查其实门槛是不低的,机关里的干部如果不是学过社会学或经济社会统计的人,是很难掌握这门技术的。别的不说,就说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度”和“效度”,就能让一众机关干部如坠五里雾中,远不如开个座谈会来得简单。
这种观念直到我开始使用EXCEL软件之后,才有所改观。因为这个软件一下子把统计的门槛降低到几乎人人都可以使用,而且后来我发现SPSS软件经过了多次迭代,也变得非常人性化了,慢慢地我也不再排斥问卷调查了。不过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问卷的设计具备相当的技术含量,现在一般机关干部设计的问卷实在是太“水”了,而且发放问卷通过“问卷星”也难以满足随机抽样的要求,只能是一种整群抽样,并不适用于其他场合。如果真正进行随机抽样,成本仍然很高,党政机关既无资金、也无时间去做这种事情,所以还是交给高校或研究机构来得更好。
虽然我个人并不太看好党政机关的调研工作中大量使用问卷调查法,不过当我的同事们提出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也会帮助他们制定和完善问卷,并且参与对问卷的分析研究。
据我观察,机关里的文字匠们由于不够专业,设计出的问卷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必要引起注意。
首先,提问的主题不聚焦。有的时候,我们的调查者只是把问卷作为一种显得“更科学”的调查方式,对形式的追求大于内容,以为一个问题通过发放问卷统计,有了可计量的数字就更加科学准确。结果在问卷设计时,大的小的问题混在一起,也不进行分类,使得整个问卷相当杂乱,最后在调查结果的应用时才发现,这些问题有不少是“废问题”。
其次,设置一些敏感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尤其是设置一些政治性问题,试想这样的问题谁会给出与报纸上“标准答案”不同的回答?毫无疑问,这也是“废问题”。
第三,设置的问题需要回答者仔细考虑或计算的。比如,问“你的年收入是多少”,然后后面留出一个空格让人填写具体数字,这就需要回答者仔细算,就不如设置成为几个收入段的选择题。
第四,开放性问题大而无当。这是机关中问卷调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机关各部门设计发放的问卷都会在最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些问题都太大了,让人一下子感到“无从下口”。像这种很大的开放性问题,实际上在问卷收回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完全空白,因为没有人会费脑子写上一堆文字来回答你的问题。有的人即使回答了,也是五花八门,等到你回收问卷之后进行分析的时候,又成了没法使用的“鸡肋”。所以,必须记住,开放性问题越少越好,问题越简单越好。
第五,回收问卷后对数据的应用过于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份问卷结果的运用仅仅停留在“某个问题的回答占百分之多少”这样的简单描述,缺少不同类别数据的交互统计及其结果的运用,使得问卷的分析流于表面化。
其实,问卷作为一种重要的调研工具,还是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下的,我们对一些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的问题,可以通过现成的问卷工具进行整群调查。在问卷设计上要注意主题先行,问题聚焦,同时问卷不宜过长,统计也不宜过于复杂。在问卷结果的使用上要注意对数据进行各种交互分析,反复挖掘其中的价值。这一点相当重要,在问卷设计阶段就应当想到这些问题有可能进行怎样的交互分析,从而把问卷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十几年前,我曾经利用一个同事参加党校市管班的机会,让他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问卷进党校“干私活”,把问卷发放给几个主体班的学员填写。由于我当时在主持问卷设计时就始终在脑子里挂着一根弦,那就是要提问的各类问题之间尽量建立起相互联系,结果问卷收回后进行分析时进行了大量交互式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结论。最后,仅凭这一份问卷,我们就形成了多篇调研报告,一时在机关里传为佳话,号称“一份问卷吃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