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决意推翻共和制,复辟帝制,并拟定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但是也就在他做出这一决定之后,举国震惊,蔡锷、唐继尧等人随即宣布起义,发起护国战争。而在各地的声讨之中,袁世凯最终不得不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由此这场实行了百日的称帝闹剧也便作罢。而他本人也忧愤成疾,6月6日便不治而亡。至于身后名,也从推翻大清的大功一件、辛亥革命的首功变成了窃国者,备受指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已经大权尽握,高居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会选择称帝一途呢?

大总统有几位(已经身居大总统之位)(1)

1859年,袁世凯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之家。叔祖袁甲三依靠镇压捻军叛乱起家,官至漕运总督,而父亲也是地方豪绅,叔父也官至江南盐巡道,可以说这为他的初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尽管他曾作“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等诗句来彰显自己的抱负,可惜的是自己的科举之路却不通顺,屡试屡败。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跟随养父之友吴长庆,投笔从戎。而恰逢此时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应朝鲜王妃闵妃的请求,他前往朝鲜平乱。在朝鲜时他治军有方,作战骁勇,完全没有清末兵勇的散漫无纪律。1884年,他又一次指挥清军成功的击败了试图挟制朝鲜王室的日本势力发动的甲申政BIAN,也延缓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但是此时逐渐强大的日本,正欲虎视眈眈,而随着此消彼长之下一场甲午中日战争的完败,也让清政府彻底意识到了创建新军的必要性。

大总统有几位(已经身居大总统之位)(2)

于是,袁世凯被委任在天津小战操练新军。当时面对日渐沉重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光绪帝决意采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进行戊戌变法,但是面对实力庞大的顽固派无异于蚍蜉撼树,而这其中袁世凯也为我们展现了站队的艺术,此后在慈禧太后粉碎了这场变法之后,袁世凯已经身居高职,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人也都是出自其北洋新军。

而当面对咄咄逼人的载沣,他选择以退为进,托词生病而回到老家以待天时。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载沣等人无法应对时局,只得求其出山。在一方面向隆裕太后表示忠贞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又与革命军和谈,最终有着军权,又占据高位的他合情合理的让清帝逊位,而他也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大总统有几位(已经身居大总统之位)(3)

虽然此时的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他的权势也被约束。但对于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袁世凯而言,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利用宋教仁事件,他解散国会,成功又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连总统任期也改为没有限制,任期10年。

而借助清朝末年,他主持的一系列诸如创立新军、加强工商业发展,鼓励创办工厂、主张废除科举,兴学重教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他也达到了声望的顶峰。

大总统有几位(已经身居大总统之位)(4)

有煊赫的声望,长久的总统制任期,手下又有北洋新军大权,到底是什么迷惑了心智?而关于他要称帝的消息也一时间流言四起,以致于冯国璋按捺不住前来询问。在会话中,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来没有必要,自己已经年过55岁;二则自己的儿子们,老大袁克定不堪大任,只是瘸子,老二袁克文不喜政治;三则就是皇帝多半没有善终。言语恳切,也颇为合情合理,但是他不想可不代表自己的儿子不想。

袁克定,早早的为这一日准备着。作为袁家的嫡长子,父亲已经贵为总统,虽然往日父亲对自己也是青睐有加,倾心培养,但是如果能够成为真正的皇储,那岂不是天大的美事。而要促成父亲袁世凯称帝,则必须要有劝进的由头。

大总统有几位(已经身居大总统之位)(5)

一如历朝古代的劝进之前的祥瑞之兆,老袁家祖坟上也出了祥瑞。红光耀眼,紫藤出世,宛如盘龙,当然只有这些还不能让袁世凯丧失理智,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自然知晓要称帝必然要“攘外安内”。当时的日本人虎视眈眈,以二十一条逼迫出让权利被迫签订条约之后,日本人的触手插入了中国。因此日本人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而就在他举棋不定之时,《顺天时报》却在鼓吹帝制,鼓吹自己称帝乃是众望所归。这也让袁世凯信以为真,原来日本人是支持自己称帝的,其实他自然不知这幕后恰恰是他儿子袁克定做的假。而在内,袁克定又买通了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开始鼓吹君主制;小人杨度也开始摇旗呐喊。于此同时,作为幕僚,下属,各大军阀再不奉表上进,似乎也说不过去了。

而此时此刻的袁世凯脑海中定然是一个词“众望所归”。再不登基,可就有违民心了。而这场闹剧中,袁克定是主谋,而袁世凯的私心则是从因,只是可惜了这战火下的民众。

参考资料:《袁世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