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背景,在当时,日本出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不让中国与一站发生关系,但一群知识分子把中国和“一战”扯上了关系,他们说:“在战争中有厉害表现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哪个不是君主立宪制?再看看咱们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惨不忍睹!”于是,1915年,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成了年度热门话题。

有几篇文章值得一提。

一、杨度的《君宪救国论》

杨度写了一篇论文《君宪救国论》,他是最热衷于这个话题的,洋洋洒洒数千字。在文中,杨度将民国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他的想法是要废掉现行的共和制度,转而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袁总统见此奇文后,十分兴奋,当即挥毫泼墨,写下“旷代逸才”四个大字赠予杨度。袁总统是何想法呢?

袁世凯当多少天皇帝(袁世凯当皇帝的来龙去脉)(1)

二、古德诺教授的《共和与君主论》和有贺长雄的《新式国家三要件论》

袁世凯正式就任以来,一来因为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二来为了装点门面,于是高薪聘请了两位外国法律专家做自己的高级顾问。一位是有贺长雄博士,另一位是来自美国的古德诺教授。

古德诺教授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中写到,就君主制和民主共和制而言,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本国的国情,政治制度的选择,关键在于本国的历史沿脉和传统。前面持正秉公,却在最后一句峰回路转,以“传统”二字暗示君主立宪适合中国。

日本人有贺长雄在《新式国家三要件论》中说,日本之所以迅速富强,就是因为采取了君主立宪政体。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那么也会迅速强大起来。

有了理论的指导,实干家们就开始采取行动了。最先采取行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度,另一个是袁克定。

杨度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帝星,所以为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定要把袁世凯推上皇帝的宝座。8月中旬,杨度谋划的“筹安会”正式挂牌开张。帝制运动的帷幕终于拉开!

袁克定也有自己的想法:皇帝可是世袭的,如果老头子当皇帝,那自己岂不是名正言顺的继任者?因此,他办了一件经典的事情给他爹加油打气。

袁世凯很喜欢看《顺天时报》。于是,袁克定就专门为袁世凯订制了一份报纸,版式仿照真正的《顺天时报》,一期只出一份,只给袁世凯看。这份报纸刊载了很多赞成复辟帝制的文章,比如,以中国当前的国民素质还是有皇帝好啊,袁大总统不做皇帝则中国必定国将不国、纲常不再、四分五裂等,让袁世凯看得心花怒放。后来袁世凯知道此事的真相时,悔之晚矣。

袁世凯当多少天皇帝(袁世凯当皇帝的来龙去脉)(2)

袁克定后来再接再厉,把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等七人也拉进了“造皇”队伍,凑齐了一支名字非常威风的队伍--“七凶”,与“筹安六君子”合称“十三太保”。

在“十三太保”的舆论和金钱攻势下,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各种目的,纷纷成立团体,联名请愿--敦请袁大总统顺从民意早日称帝,早日行君主立宪政体强大中国。

但最关键的是袁世凯想当皇帝吗?

从权力的角度看,当皇帝不是太好。袁世凯此时权倾天下,权势远超英王、日皇、德皇,甚至是美国总统。而君主立宪的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也就是说,袁世凯若想当皇帝,必须先放弃一部分权力。

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袁世凯是想当皇帝的。

由于袁世凯是一名政治家,政治家不会轻易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根据现有的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为了袁氏家族的传承,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考虑。皇帝是世袭的,传承相对稳定。

二,为了实现当年的政治梦想--走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强国之路。只不过当年的想法是当内阁总理,而现在随着权欲的膨胀,角色与时俱进升级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三,满足他因为长期独裁而日益膨胀的个人权欲。绝对的权力产生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腐败,更有绝对的欲望,而且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以袁世凯如今的独裁地位,他也许有办法在不交出权力的情况下坐上立宪皇帝的椅子。

当然了,也许真正的原因永远埋藏在袁世凯的心中。不管如何,袁总统为了满足“民意”,假意推脱之后便称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