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大宅门》导演郭宝昌在首都图书馆举办《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和《都是大角色》两本新书的读者见面会,主持人赵保乐、演员陈宝国、宋小川、窦晓璇以及《了不起的游戏》一书的合作者学者陶庆梅等一众友人到场,畅谈郭宝昌八十余载艺术人生。

郭宝昌,业内人称宝爷,今年八十一,自幼被卖进豪门,饱经沧桑,阅尽世情,识得众多奇人异事。宝爷是功力深厚的大导演,执导影视剧三十余部,一部《大宅门》让数代观众追了二十年,2020年获第29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奖;宝爷也是作家,《大宅门》剧本就是他以家族故事为原型创作的,一支妙笔,写出世间沧桑与人生百态;宝爷还痴迷京剧,五岁起听戏,迷了七十多年,也研究了一辈子,2017年他和李卓群编导的京剧《大宅门》,每次上演,场场爆满。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1)

新书分享会现场

近日,宝爷积淀多年、最为重要的两部书《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和《都是大角色》由活字文化策划,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活动现场,嘉宾对两书“五星好评”,都说宝爷是位有理想、有能耐、有料又有趣儿的“四有老人”,而这书则是他数十年为人、从艺的珠玉之声,非常值得一读。可宝爷不服老,只说它们还是“阶段性成果”。

《大宅门》里的两大秘密

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首映电视剧《大宅门》,以中国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为原型的“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就此展现在了亿万观众的面前。当年,该剧以17.74%的超高收视率,夺得央视年度收视冠军。此后,《大宅门2》、话剧《大宅门》、京剧《大宅门》等系列作品让几代观众追了20年,至今在许多视频网站上仍是热门。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2)

电视剧《大宅门》编剧、导演郭宝昌

对于喜爱这部剧的观众,特别是新一代观众来讲,郭宝昌的新书为他们揭开了《大宅门》里的两大秘密。

秘密一,《大宅门》故事原是郭宝昌的亲身经历!郭宝昌就是七太太李香秀买来的养子李天意的原型,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

主演白景琦的陈宝国曾说过:“《大宅门》中的角色,是无法复制的角色。”宅门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经历传奇,可谓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有生活中的原型,甚至就是真人真事。这种亦真亦假、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艺术创作,让观众忍不住探求背后真实的一面。《大宅门》故事于白景琦86岁立遗嘱处戛然而止,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郭宝昌传奇经历的全部,在新书《都是大角色》里,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为《大宅门》里众多角色续写传奇。

秘密二,《大宅门》里用了大量的京剧艺术形式。很多人看了《大宅门》觉得好,但是却忽略了剧中渗透了大量的京剧艺术形式。比如,包括片头曲在内的配乐,大量是以京剧为基础创作,用了很多京剧曲牌唱段来彰显人物性格。而剧中人物角色的设置,也参考了京剧的构思,像由刘佩琦扮演的白三爷、赵毅扮演的白敬业、雷恪生扮演的王喜光等——在郭宝昌看来,这些角色都是传统京剧中的“丑”。而他特别提倡,丑行应该作为影视剧本中的贯穿性人物。因为丑,最能体现出游戏感,最能触动观众。郭宝昌甚至提出,“我们的演员都应该加强对京剧的爱好和学习”,要实现“戏曲表演与影视表演的交融”。

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都是演绎悲欢的大角色

《大宅门》剧本,重要角色多达七十余个,某领导审阅时曾要求删去一半。可郭宝昌坚持“角色不论大小,有魂则立!”在他看来,小人物只要能折射出时代风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树立起鲜明的形象,让人从他身上读出万千思绪,小人物就成为大角色。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3)

这次,郭宝昌正是以人物写作为主体,呈现了一组精彩绝伦、复杂生动的“小人物”群像:隐身宅门的传奇武功高手和他的纨绔少爷徒弟;外表优雅美丽却在宅门里扭曲变形的小姐们;朴素善良、却在被自己卖入豪门又扶正当了太太的女儿面前畏首畏尾的奶奶;长得极丑倒守着最美的媳妇干着最美的活儿、一身坏毛病却极其善良懦弱的家仆;宅门花园里深藏的古琴文化和古琴大师;坚信共产主义却在时代车轮倾轧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落入骗钱陷阱的偏执挚友……人性的复杂多面、人生的不可预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这些丰富深沉的人物谱背后,是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深刻感慨。

姜文读罢此书惊奇道:“世上的奇人,怎么都叫他碰上了?这些奇人,不仅构成了他的故事特质,也构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出处和心灵主题,写他们就是写自己。”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4)

电视剧《大宅门》编剧、导演郭宝昌

书中,郭宝昌还讲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著,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探索,下放干校荒唐可笑而又令人慨叹的糗事,他与师长友人在历史风云中的真挚情感,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跌宕起伏的过往,一路走来遇到的奇人异事,构成了郭宝昌异于常人的非凡人生。

与他的影视作品相映成趣,郭宝昌讲故事的天赋同样体现在他的写作能力上——擅长用生动爽脆的京味儿口语写文章,每一个人物,都被他写得活灵活现地如在眼前。郭宝昌自己感慨:老天爷让我经历那么多事儿,认识那么多人物,又给了我讲故事的能力,这大概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老天爷给我的使命。

姜文说:“郭老占有三大优势:得机会看,有能力写,够火候拍。”确实,郭宝昌认识的这些人,受过的那些事,与他的艺术创作互相成就,最终呈现出鲜活生动的厚重感和艺术人生的况味——《大宅门》系列作品的独特魅力亦在于此。

京剧是了不起的游戏!

郭宝昌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去看戏。他说“……据我所知,百分之九十五的年轻人不喜欢京剧,都是一次也没看过的。……说是老古董,是给老人们看的,咿咿呀呀听不懂。这就太奇怪了,你一次京剧都没听过,怎么就知道不懂?”当年创作京剧《大宅门》时,郭宝昌公开宣称“把年轻人弄进剧场,让他们发现京剧很好看”后来,这个戏的确吸引年轻人进了剧场,还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原来京剧可以现代化、年轻化,而且真好看。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5)

郭宝昌懂戏,熟知梨园掌故逸事,加之酷爱读书,堪称活的京剧百科辞典。他常为前人未能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清晰明确地梳理出京剧的美学原理而感到遗憾,而当代的研究者又总是参照西方艺术理论和概念来诠释京剧美学问题,难以自圆其说。那么,能不能甩开它们,尽可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描述和分析呢?于是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关于京剧是什么的苦苦探索和思考。最终,他对京剧艺术总结了这么几句话,“芜杂万象,千奇百怪,流光溢彩,游戏心态”——这“游戏”二字正是郭宝昌数十年思考总结,交给大家用来打开京剧艺术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竹马”的儿童游戏,最终演变成台上的马鞭。郭宝昌就从“游戏感”说起,我们的京剧如何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从假面变成了脸谱,从胡子演变成挂在耳朵上的髯口,从竹马变成了马鞭,从盔甲衍变成了大靠,从头饰变成了点翠头面,从具象走向了抽象,从空空的舞台衍变出气象万千的宇宙空间和时间。

大宅门郭宝昌真实故事(四有老人郭宝昌)(6)

新书分享会现场

京剧的游戏感,表面上来自于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但为什么京剧会形成这样的程式?郭宝昌通过美不胜收的戏装及其功能、乐队色彩斑斓的“锣鼓经”、道具里的“旗”、武戏里的“把子功”、唱词与唱腔以及舞台时空等一系列京剧表演现象进行剖析和追问,最后发现:京剧程式涵盖了古代生活形态的全部,只是,它是以游戏手段呈现出的人生之美,以超高视角来俯瞰人生百态——这,就是京剧的游戏规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当游戏玩儿成艺术,那游戏便带有哲学的意味了,超越真假,看淡有无。郭宝昌意识到中国京剧这种独有的美学原理,是一种人生游戏和游戏人生相混杂的情愫与境界。这种游戏性,源于我们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你用今天的哲学语言去说,大概就是辩证,是对立统一。可我要用游戏而非辩证去讨论中国京剧的哲学思想,是更想强调它自由转化的那一面,是在中国人对时刻变动的人生与自然的观察中对变化的体会,是由对变化的体会而悟出的一种超越性。”——这就是二百年来成就京剧艺术的最为核心的思想方式。京剧的演员与观众,共享的就是这种哲学上、美学上与人生观上的超越性视角所带来的游戏感。郭宝昌说:“观众的欣赏趣味会变,不变的是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追求。”

《了不起的游戏》由郭宝昌和学者陶庆梅共同合作完成,他们跳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京剧的传统论述框架,也摆脱了近百年来学界一直套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深植于京剧艺术和中国文化的内部,用京剧原有的“行话”、丰富的梨园故事和细节、生动直白的口语化讲述,对京剧的观演本质和美学原理,进行了开创性的、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提炼,通俗易懂又令人耳目一新地解开了京剧魅力的密码。

这样的一本书,必将为人们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也带来启发。正如本书作者之一陶庆梅所说:“我们今天谈京剧美学,不可能是一种复古,而是要辨析:京剧中的哪些原理,历经二十世纪的淬炼,在今天,仍然光辉灿烂;在未来,也会光辉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