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孟宸

1947年5月10日,华野9纵正在夜色中向东行军,为了保证隐蔽,几十里长的队伍都是静悄悄的。突然一辆摩托车开着大灯飞速驶来,一名通讯员从车上跳下,送来一份华野司令部的紧急命令。本来黑着脸的纵队司令员许世友看过大喜:9纵调头西进,迎歼敌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

听到这个命令,战士们一面急匆匆掉头往回赶,一面说笑开了:“陈老总电报啪啪啪,咱们飞毛腿唰唰唰!”“肯定是逮到好机会了,要不然能叫咱急着往回赶么?”部队越走情绪越高,竟然一昼夜往返70多公里,于12日清晨赶到坦埠,也顾不上吃饭立刻开始构筑工事。在阵地上空响彻震耳欲聋的口号:“活捉张灵甫!”

华野为了保证在敌军重兵重围中迅速消灭整编第74师,以1、4、8、9及6纵队担负主攻任务。计划先以1、8纵队从两翼切割整74师与其他敌军的联系,6纵队从背后封死敌人南逃的要道。再以4、9纵队展开正面攻击,协助其他3个纵队围歼敌人。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如何脱身(孟良崮战役华野9纵如猛虎)(1)

1947 年,孟良崮战役,华野8 纵某部强攻敌阵地

8纵主场作战,彻底将整83师打蔫

与叶飞的1纵相比,王建安的8纵算是主场作战的山东本地部队。华野8纵的前身是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1947年2月鲁中军区主力变成华野8纵,司令员是王建安,政委向明,全纵队共3.3万人,算是华野建立时比较大的一个纵队。

8纵建立之后,立即投入了大兵团作战。由于兵员大多来自山东老解放区,因此这支部队在作战中特别有血性。在1946年7月的天台山阻击战中,鲁中部队(8纵前身)青年排长李干带领26位战士,抵抗敌军团级规模连续攻击,喊着“刺刀不见血不是好同志”跟敌军展开近战。最终以阵亡16人的代价,消灭120多名敌人。这个排此后就被命名为“李干排”。孟良崮战役中李干排的排长是天台山战役的一级战斗英雄张希春,他带伤领着两名战士冲进了张灵甫的指挥部。战后他因伤致残,但整编第74师守芦山阵地的副团长后来点名想见张希春,就为看这个人是不是铁打的。

华野司令部给8纵的任务是攻占孟良崮以南要点,攻占桃花山、磊石山、万泉山,封死敌人向青驼寺方向的退路,并相机攻占垛庄。敌人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9团就是在万泉山被8纵67团经过8个小时苦战消灭在万泉山顶。据老兵回忆,因为下了天明一定拿下山头的军令状,打到最后整个67团都杀红了眼,突击排副排长伊学德看到国民党军丢过来的手榴弹根本顾不得卧倒,直接抓起往回扔。8纵在万泉山这一击彻底将整83师给打蔫了,也使他们丧失了继续向孟良崮方向援救的主要动力,断绝了敌人向青驼寺方向逃窜的可能。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如何脱身(孟良崮战役华野9纵如猛虎)(2)

1947 年,孟良崮战役,华野1 纵某部战斗小组在天马山阻援阵地上

老牌主力1纵:虎口拔牙,这不是第一次

叶飞的1纵需要以一个师攻占蒙阴东6公里的曹庄阵地,阻击蒙阴东援之敌,纵队主力由骑马岭、蔡庄夺回已经被敌人占领的黄斗顶和界牌,并攻占垛庄、芦山。在后来的战斗中,1纵在黄斗顶山和饶山歼灭了敌整编第25师一部,然后在这一线面对敌整25师和整74师的两面夹击,铁闸般隔开整25师和整74师,最终保证了包围圈的完整。

这已经不是叶飞的1纵第一次执行这样虎口拔牙的任务。在几个月前的莱芜战役中,因为战场局势突变,原定由5个纵队夹击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的任务,在很长时间中被迫由1纵独立完成。而随后赶来的6纵等部队以口袋阵将已经被1纵打得魂飞魄散的敌人一网打尽。这样一来,1纵承受了最大的伤亡,但缴获有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啃了骨头却没吃到肉。但是华野对于1纵的功劳予以了高度评价,粟裕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明确指出:“在各纵配合上说,一纵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大,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该算第一功。”

正因为1纵在莱芜啃了骨头,因此最初在孟良崮战役计划中,1纵是担任预备队的角色。叶飞也正好偷个清闲,由纵队副司令员何克希和副政委谭启龙到华野司令部听取任务。但华野司令部内部,却对谁来负责钳制整25师有所争论,副政委谭震林提出让1纵再当一次老虎钳子,这一提议得到了陈毅、粟裕的支持。结果在作战会议上,陈毅亲自向何克希和谭启龙布置任务。由于1纵确实太需要整补,而钳制整25师和打整74师的任务难度极大,何、谭二人一时不敢表态。陈毅还是请叶飞骑马飞奔20多里到司令部亲自领受任务。

在孟良崮战役中,1纵虽然装备和兵员不算华野最强,但在攻防中的表现确实是老牌主力范儿。首先是穿插中胆大心细。13日黄昏1纵开拔,由于敌我都在快速机动,竟然多次出现1纵在上坡而敌人在山岗“相伴而行”的情况。为了保证隐蔽,一纵硬着头皮在敌人眼皮底下行军。叶飞给各部下了死命令:“不理敌人,继续前进!”由于1纵神兵天降,285、330等多个关键高地都被1纵夺取。

其次是阻击战敢打敢拼。在堵截整25师最关键的界牌阻击战中,1纵连级阵地每日落弹千余枚,老兵回忆敌人简直是将火炮当机关枪来用,阵地上每一个人都被硝烟熏成黑煤球一般。但是直到整编第74师被歼灭之后,1纵主动放弃界牌阵地,敌人的整25师几乎是一步也没能前进。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如何脱身(孟良崮战役华野9纵如猛虎)(3)

1947 年,孟良崮战役,华野情报部门的报务员侦听敌军电台

“江南老虎”下口必“吃肉”,6纵打恶仗不要命

跟1纵、8纵一样,王必成的6纵也是有名的打恶仗不要命。王必成因为喜打恶仗而被称为“江南老虎”。这支部队的装备水平在华野中数一数二。在1946年8月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王必成、江渭清指挥的华中第6师(6纵前身)全歼敌交警总队两个大队和一个保安团,缴获大批美式轻武器。说起来,王必成这位江南猛虎,每次下口总是要“吃肉”。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一次从日军手中缴获九二式步兵炮,就缘于王老虎看上了鬼子下乡扫荡部队手里的家伙事。

但是,在孟良崮战役前,6纵却打得很憋屈。第二次涟水保卫战面对侵入涟水城西区的张灵甫,6纵伤亡5000余人却没能夺回城区。5月初6纵临机进入鲁南,王老虎依然没能摆脱憋屈。直到5月12日粟裕突然给隐蔽在平邑东南山区的6纵下令,要求其14日中午前赶到垛庄。为了保密,只能夜间行军,也就是说,两个晚上要奔袭近120公里,全程都是山路。

据说此时粟裕给王必成来了一个“激将法”:“人都说你王必成是江南猛虎,到底是虎是虫,到时候就明白了。”听说要打老对头整编第74师,6纵上下都像疯了一样。王必成甚至专门给负责带队穿插的前锋团袁捷下令:“不管遇到什么敌机扫射,土顽袭扰,要不顾一切快速前进。”

结果6纵指战员们真就疯了一样往垛庄冲,先锋连53团4连于12日下午1时出发,14日凌晨到达垛庄外围,比预计时间提前8小时。6纵在抵达预定地域后正好碰上敌整25师的一个工兵连,该部就像猛虎下山,10分钟解决战斗。下午5时6纵18师主力在垛庄以南完成攻击准备。深夜6纵会同1纵对垛庄发起突袭,三个突击营迅速解决了此地的敌人,还顺手将汤恩伯派到垛庄加强防御的一个运输团1000多人抓了俘虏。

15日早晨8纵也抵达垛庄,至此1、6、8三个纵队在张灵甫的侧后组成一道U型防线,把老张的退路彻底截断。同时,担任重锤的华野4纵和9纵开始从北面压迫整编第74师,将张灵甫一点点逼上他的坟墓孟良崮。

“打得、饿得、跑得”的华野4纵

华野4纵是从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及闽南独立第3团等部队发展而来的,号称华野资格最老的部队之一。因为资格老战功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4纵是三得部队“打得、饿得、跑得”,什么样的敌人都能打,什么样的饥饿都能忍,什么样的路都能跑。苏中七战七捷中攻击宣家堡,4纵在装备远不如守军的情况下,陶勇、彭德清等4纵指挥员亲自上一线确定进攻路线。作战中战士刘正刚竟然用手抓住敌人炽热的机枪枪管,干扰其射击,最终歼灭敌守军一个团,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在孟良崮战役前,4纵中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部队的俘虏。因此有老同志说本来部队都是说江南话,到1947年后部队里面四川话、广东话和湖南方言都多了起来。对于这些新加入解放军的战士,4纵发挥老部队强调政工的传统,搞诉苦教育,通过军功方式对新战士进行激励。这些战士在思想转变之后,为4纵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技战术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攻击孟良崮敌人最重要的据点520高地时,4纵先锋连中有一名山东籍解放战士罗光德,他有着较为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便向战友普及挖掩体的作用。当敌方守军使用平射炮、掷弹筒和迫击炮向解放军反扑时,先锋连受损较小。最终罗光德成为最先攻上520高地的战斗英雄。7月,已经成为副班长的罗光德在费县战斗中不幸负重伤,但他为了冲入敌人旅部,宁肯盘肠再战也不愿退缩,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如何脱身(孟良崮战役华野9纵如猛虎)(4)

解放战争时的许世友

外粗内细,战斗风格独特的9纵

与长期在江南作战的4纵相比,华野9纵与8纵一样,是山东土生土长的劲旅。1945年10月,胶东军区将没有挺进东北的各部队编为3个师。1947年1月,这些部队被编为华野9纵,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担任政委,聂凤智任参谋长。

作为一名有独特性格的战将,许世友外粗内细的风格使9纵成为华野中一支相当有特色的部队。它在攻击中从上到下都有敢死队的风范。5月16日下午,敌军增援的整25师和整83师已经逼近华野包围圈,而孟良崮上的整74师仍然像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关键时刻许世友一面将机关人员补入战斗部队,投入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一面打电话给肖镜海等几位师长:“你们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带头冲!”而在9纵攻上孟良崮的先锋团25师73团的突击队最前面,就是团长孙同盛的身影。这也难怪孟良崮战役之后陈毅专门表扬9纵犹如猛虎。

但在凶悍的外表下,9纵也隐藏着更具威胁性的智慧。自许世友以下的整个纵队,在战斗中经常有些出人意料的奇招。例如在攻占孟良崮附近山头后弹药和食物补给比较困难,眼看阵地上有敌军空投的物资,9纵指战员突然想到了一个计策,专门对俘虏进行突审,了解敌军空投物资中空地联络信号。后来9纵专门用白布在山顶上摆成白色“工”字,欺骗敌人执行空投任务的运输机。结果当一箱箱弹药、馒头、罐头、面包落在9纵阵地上时,防空射击组突然开火,打得敌人运输机措手不及。天上的国民党部队飞行员骂地上的整74师,而整74师却抱怨空军将物资投错了地方。

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如何脱身(孟良崮战役华野9纵如猛虎)(5)

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前左一)行军途中与战士在一起

阻援四纵队

为了阻止国民党部队各路来援,华野的2、3、7和10纵队将担负阻援任务。这种阻援任务在解放军之中一般称为啃骨头。华野中最善于防御的部队就是宋时轮的第10纵队,他们负责以通过攻势来牵制博山、莱芜一线的敌第5军。

说起宋时轮指挥的10纵,应该算是华野中最年轻的部队。由于资历较浅,10纵在作战中经常被安排在外线作为阻援部队。好在出身黄埔的宋时轮是个善打硬仗的战将,竟然将啃骨头的防御战打得有声有色,到后来国民党部队都知道“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当然,宋司令也不甘心总是当配角甚至跑龙套。实际上在4月底的泰安攻坚战中,宋时轮就指挥3纵和10纵,配属特纵榴炮团,成为华野中第一位体验重炮威力的主将。这一战中,特纵炮兵因为训练时间较短,动作和配合不够娴熟,曾出现误伤3纵步兵的情况。但是战后宋时轮却相当大度,不但将缴获的大炮和汽车全部交给特纵,还专门表扬了特纵炮兵的功绩。

与华野10纵相似,华野3纵也是一支经常被用于打援的部队。1946年1月进驻山东的新四军和原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3纵的前身就是山东野战军8师。在孟良崮战役中,他们需要在新泰东南拦截敌整编11师南下。

5月16日国民党整编11师沿蒙新公路南下增援。3纵凭借对地形的了解,在蒙阴北近10公里的大小方山布置了伏击圈,首先以炮兵摧毁了敌军带头的两辆装甲车。随后敌军展开,以团级规模向解放军阵地发起攻击,而3纵第一线阻击阵地上仅放了两个连。这两个连凭借地利在5个小时中击退敌人多次冲锋。

黄昏时分,天气骤变,3纵却借风雨掩护对敌人设在小方山顶破庙的支撑点发起反攻。与华野其他主力相比,3纵等长于阻援的部队因为缺少大规模歼敌缴获装备的机会,作战中主要依靠轻武器和单兵技战术。例如机枪班长刘兆贵在爆破打开的墙洞上,用单手操纵机枪压制敌军。突击班班长侯庆连脚踩着战友的肩膀攀上围墙,以冲锋枪打垮敌人两个班的反扑。解放军掷弹兵待敌人攻击队列接近,以手榴弹打散其队形。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3纵最终在大小方山阻击战中毙伤敌人二百余名,俘虏五十余人,缴获60毫米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13挺。

华野2纵需要切入敌第83师和第7军之间,既保障8纵侧翼,又策应7纵作战。7纵配属特纵榴弹炮团,对河阳、葛沟进行攻击,牵制敌整编第48师和第7军。特种兵纵队的其他炮兵等单位集结在沂水、下位待命。鲁南、鲁中军区民兵特种部队,截断青驼寺至临沂公路,使敌整编第64师等不敢向青驼寺增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