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割据势力。《三国演义》中,他是刘备的部下,因不服诸葛亮而叛变了蜀汉。在与诸葛亮的交战中,被诸葛亮七次擒住,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在南中地区,有许多关于孟获的传说和故事,流传较广的有“七擒七纵”、“七纵七擒”等。这些传说和故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孟获与诸葛亮的斗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七擒孟获最为精彩。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具体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深入分析)(1)

诸葛亮擒孟获

孟获,南中地区的割据势力。诸葛亮第一次擒获孟获,发生在第二次北伐之时。当时,诸葛亮率领军队出祁山,到了渭水附近,打算渡过渭水,进攻祁山。在渡过渭水时,由于大雨磅礴,无法渡过渭水。这时,孟获建议说:“我们可以在这里建立营寨,等天晴时再渡渭水。”诸葛亮同意了孟获的建议。

孟获率领军队来到了一个名叫“鱼腹浦”的地方扎营。由于大雨连绵,又无水源供应,孟获被困在帐中无法脱身。诸葛亮知道后,对孟获说:“我们可以在这里与他们进行谈判。”于是,诸葛亮命人抬来一面鼓和一面旗,用火点燃后扔到水中。孟获一看那面旗子像火一样烧起来了。孟获趁乱逃出了营寨。此后不久,孟获回来了,并对诸葛亮说:“我被擒住后,再也不敢反叛蜀汉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具体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深入分析)(2)

“七纵七擒”

七擒孟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

一是历史传说。在许多传说故事中,孟获都是被诸葛亮所擒,并不是被抓来的。如《三国演义》中,有关于孟获第一次被擒的描写:

却说孔明见了孟获,大笑不止。问曰:“我与你相交多年,为何如此?”孟获回言:“兄长有所不知。我若不是兄长所擒,如何有今日之胜?因此前来拜见。”

二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中,七擒七纵的故事情节很多。在这些情节中,孟获每次被擒之后都能化险为夷。如《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

又过了几时,忽一日,孟获面南背北而立,两臂展舒于胸前,大叫:“孔明休走!我乃南蛮王孟获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具体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深入分析)(3)

“空城计”

诸葛亮“七擒孟获”,不仅没有得到孟获的降服,反而激起了孟获的反叛之心。他决定再擒一次孟获。这次擒住后,孟获不但不降,反而在城头上挂出了一个大牌子:“七擒七纵,七擒七纵”。

诸葛亮知道,这是孟获的空城计。于是,他命令手下人假装成士兵,在城上大声喊着:“空城计!空城计!”孟获见城内的士兵突然散去,便以为诸葛亮是真的要攻城了。于是,他从城楼上下来,坐着轿子来到城里。可是,他刚下车便被部下们给捆了起来。

这时,城上的士兵突然又吹响了号角。孟获见此情景十分吃惊:这不是真的攻城吗?他急忙带着剩余的人马前去迎战。诸葛亮又一次捉住了孟获。

这次,孟获不仅没有投降,反而在诸葛亮面前装起了孙子:“吾已知降矣!”

“木牛流马”

诸葛亮七擒七纵,除了擒孟获,还擒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个人被诸葛亮带回成都,他就是孟获的哥哥孟优。诸葛亮带他去见孟优,要他劝弟弟投降。

孟优说:“我弟弟不能投降,但可以让我做你们的向导,去擒拿孟获。”

诸葛亮让孟优在前面带路。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桥下有两个大木箱。木箱里装着两头牛和四匹马。诸葛亮对孟优说:“你把这四匹马牵过来,我们要过桥去抓你的弟弟。”

孟优把两头牛牵过来后,诸葛亮就让他拉着木箱过河。这时,木箱里的两头牛又生了一群小牛犊。孟优往前走了几步,就把小牛犊放了下来。孟优见了牛后就往前走。他的身后,跟着十几个人,他们拿着刀、矛和弓箭向诸葛亮射来。

“草船借箭”

诸葛亮七擒孟获,实际上是为了稳住南中地区的局势,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南中地区的政治形势比较复杂。孟获的手下,有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如孟获、孟优等。这些人本来就不认同诸葛亮的统治,后来又受到了诸葛亮的欺骗、诱降和分化,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反蜀的决心。然而,诸葛亮却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政策,采取怀柔和威慑相结合的手段来稳定南中地区。在怀柔政策下,南中地区出现了一些愿意归顺蜀汉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孟优、黄权、孟超等人。他们不但劝降了孟获,而且还帮助他训练军队和筹集粮草。在这种情况下,孟获一方面“假意降附”蜀汉,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南中地区进行军事扩张。诸葛亮抓住这个机会,便准备在南中地区实行军事扩张。

公元227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傍晚,诸葛亮带领军队来到了南中城西四十里处的落凤坡。此时,诸葛亮对孟获说:“我现在准备渡江进攻蜀汉了。”孟获说:“现在江水还很浅,要过江需要借助小船。”

“七擒孟获”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亮遣陈震、马良、赖恭等帅众三万,从子午道进,攻南和。孟获率其部属五千人降。亮表获罪,弃市。”

南和即现在的云南昭通地区,位于川滇二省交界处,是连接两省的咽喉要地。诸葛亮占领南和后,准备对南中发动进攻。孟获得知消息后,便率领部众三万余人向南和进发。诸葛亮命令陈震、马良等率兵三万人为疑兵,让他们假装投降;自己率领大军主力出营七百里,与孟获进行遭遇战。两军相遇后,蜀军假装败退。孟获怀疑中计了,便率领精兵追到蜀军营垒,将营寨包围起来。结果诸葛亮命令士兵打开营寨大门,让孟获带领手下士兵从大门出入;同时命令士兵将孟获的马鞍子、金鼓、旌旗等全部卸下,派人送往南和。这就是“七擒七纵”的故事。

诸葛亮取得了胜利后,孟获害怕被惩罚而投降了。随后,南和在诸葛亮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

擒王定国

王定国,是孟获的手下大将。他本来是南中地区的一位首领,曾在蜀汉与东吴交战时,立下战功。后来,他投降了诸葛亮。诸葛亮让他担任了“都护”一职。王定国十分忠诚,一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在与孟获的战斗中,王定国勇猛无比,有“左将军”之称。

诸葛亮第三次南征时,王定国再次被擒。在这一次的战斗中,王定国为了掩护蜀汉军马撤退,吸引南中诸郡的援军,自率一万多人与南蛮作战。结果被南蛮的叛军打得大败。在王定国走投无路时,他决定投降蜀汉。

王定国投降蜀汉后,被任命为“都督”一职。但是,他却并不愿意接受刘禅的官职。于是,他在返回南中诸郡的路上又被南蛮的叛军擒住。这一次,他也同样投降了蜀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