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教育自己的儿子说“君子远庖厨”。用君子一说告诫儿子不要下厨房。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要求男人?直到今天看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1)

这句话的来历是孟子与齐宣王回忆过往故事的时候,孟子提出的事件的起因。孟子有一次听到齐宣王的大臣说道,齐宣王坐在庙堂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准备把这头牛杀掉,取出鲜血涂抹到新铸造好的大钟上面。

大家都知道,牛是一种比较感性和有灵性的动物,时常会看到有关牛即将被杀而流泪的图片。因此,这头即将被杀的牛,瑟瑟发抖,被齐宣王看到了。齐宣王这个人,比较有仁爱之心,就在那一眼,感觉这头牛实在太可怜,不忍心把它杀掉。因此他告诉那个牵牛的人,把这头牛放了吧。而牵牛的人,比较困惑,如果把牛放了,那怎样用鲜血来涂祭新钟?这问题让齐宣王比较困惑,但他想到羊比较瘦小,比较容易杀。因此他告诉牵牛的人,让他换一只羊去杀。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2)

齐宣王这个故事,当时被他的老百姓一直误解着。都说他比较小气,舍不得那么大一头牛,而换一只不值钱的小羊,为此齐宣王还落了一个贪财吝啬的名声。

但孟子不这样认为,孟子认为是因为齐宣王看到那头牛发抖,生出了怜悯之心,所以才不忍心去杀牛,但是他并没有看到羊的痛苦。所以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其实羊也是一个生命,在被杀的时候,它一样会号啕痛苦,只是齐宣王没有在现场无法感受到。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3)

孟子下面这句话说道: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的话,对于不太明白文言文的人,也能有一些了解。他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只愿意看到禽兽活着的样子,却不忍心看到它们被杀的惨状。只要你听到他们被杀时惨叫的声音,你就不会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所以,作为一个君子,要远离庖厨。不是因为不能下厨做饭,而是不忍心看到动物被杀死的惨状,与听到他们的惨叫声音。

看看现在都把孟老夫子的话,理解成了什么意思?君子不下厨房做饭。这是对古人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因此,我们要纠正这种思维和想法,不要让这句话再误解他人。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4)

说到饮食,特别是肉食,我们今天出现了很大的争议,尤其现在的狗被列为了伴侣动物。因此,不准出现食用狗肉的现象。

如果动物真能聚在一起开会,我们刚好又能听懂动物们的言语,那真是特别热闹的事情。相信猪与鸡一定会抱怨,为什么人类吃它们就理所当然,而狗却违规违法?作为生命的个体,动物们都有着同样的生命权利,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富贵高低之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5)

地球上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追求人权,同样动物,也有他们的权利。

你可以说狗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能否定其他动物,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鸿门宴(齐宣王用羊换下要杀的牛)(6)

人人平等,那么动物也要平等,相信其它依然被吃的动物们一定在抱怨着。其实我们每个弱者都有过这种经历,希望强者能给予我们弱者尊重与公平。

君子远庖厨,大多数的人还是比较有仁爱之心,不愿意看到或听到动物被杀死的惨状和惨叫。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慈悲一些,那我们就赐予动物们平等的生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