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子远庖厨”敌不过“饮食暴力”

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怀疑自己的德行不够。孟子找了一个理由:“我听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准备宰杀衅钟,您却不忍心听到那头牛被宰杀时的恐惧、哀鸣,建议换成一只羊算了。从这件小事便可以看出,足见您有恻隐之心的。”

齐宣王是否听从了孟子的劝告不得而知,估计是没有下文。且不说齐宣王一再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之类的借口来拒绝,即使是孟子的逻辑也很难成立: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杀死一头牛和杀死一只羊,其实都是杀生,可是,孟子却在这里大做文章,返来复去地说明,这就是“仁术”,因为君子见到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不忍心看见他们活活地被杀死,也不忍心吃它们的血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1)

仅仅靠这样的逻辑来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理由显然有些惨白。

不可否认,人有恻隐之心,这是人性的表现之一。孟子这么看,《礼记·玉藻》上面也有明确的规定:

“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大意是说,没有特殊的原因,诸侯不得杀牛,大夫不得杀羊,士不得杀狗和猪。凡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离厨房远远的,以免耳闻目睹宰杀动物的血腥场面。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君子是不会亲自动手宰杀的。由此看来,儒家的礼制对宰杀牲口是有限制的,植根人性的要求,旨在保持大人君子们的同情心。

问题在于,人有同情心,也崇尚“饮食暴力”。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多得不可胜数。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2)

(1)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善做“五味鹅鸭”

据《朝野佥载》记载:

“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3)

(2)唐僖宗时的太监徐可范爱好“鳖食追”

据《太平广记》记载:

“尝取活鳖,凿其甲,以热油注之,谓之鳖食追。又性嗜龍驴,以驴縻绊于一室内,盆盛五味汁于前,四面迫以烈火,待其渴饮五味汁尽,取其肠胃为馔。前后烹宰,不纪其数。”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4)

(3)康熙年间山西太原一家驴肉馆的招牌菜“活驴取肉”

据《清稗类钞》记载:

“以草驴一头,豢之极肥。先醉以酒,满身拍打。欲割其肉,先钉四桩,将足捆缚,而以木一根横于背,系其头尾,使不得动。初以百滚汤沃其身,将毛刮尽,再以快刀碎割,欲食前后腿或肚、或背脊、或头尾肉,各随客便。当客下箸时,其驴尚未死绝也。”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5)

(4)欧洲人的残忍食物鱼子酱和鹅肝

欧洲人在饮食暴力上也毫不逊色。他们将鹅肝与鱼子酱、松露并列为“世界三大珍馐”,除了松露这种植物,鱼子酱和鹅肝都是残忍的食物。鹅肝虽然味美,但其生产方式一直被人所诟病。取肝的鹅主要采取填充式密闭喂养,即直接将进食的管子插到食管中然后将饲料压下去,几乎不间断喂食,直到鹅的“脂肪肝”大到值得杀鹅取“肝”。鱼子酱更是“活体取卵”,然后缝合鱼的腹部,放回饲养池,等待下一次活体取卵,直至这条鱼生命衰竭。

另外,《舌尖上的中国》、《一串人生》等美食纪录片大获成功,电视上遍布“姐,遇见某某厨师就嫁了吧”的广告深入人心。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君子远庖厨”的圣贤之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激不起任何浪花。

孟子好勇斗狠(刘立夫孟子)(6)

人是万物之灵,也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在饮食文化上,人的吃法当然也最高级,花样百出,有谁想过“恻隐之心”?以此而言,孟子的仁政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在制度的设置上,还不如荀子和法家的“性恶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