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识这个字,是在荧屏上:出糗某某明星逊爆了大大的“糗”字闪烁在娱乐节目那大色块的字幕上,令人印象深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典米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典米饭(糗古人的方便饭)

古典米饭

很多人初识这个字,是在荧屏上:出糗!某某明星逊爆了!大大的“糗”字闪烁在娱乐节目那大色块的字幕上,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习惯把它读成“丑”,以为是“出醜”(出丑)的港台写法。但其实这是一个巧妙的误会。“出糗”确实有“出丑”的意思,但要理解到这个词语的独特“味道”,则要回到它作为食物的本质。

在闽南方言里,糗用来形容软糯的食物口感。这种饭或面食粘连成糊状的形态,衍生出一个方言词:糗大了。也许是因为这种糊状的形态让人尴尬,也许是此类食物具有一种“陈酿”的气味,总之它与让人难堪、失态联系了起来。

不过,糗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化的字,也是一个古汉语中的食物日常用字。至少在几千年前的周朝,就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周礼·笾人》有个记载,“糗饵粉飺(cí)”。“糗饵”和“粉飺”其实是用同一种食材(稻米、黍米)制成的两种形态的食物,蒸制成块的是饵,成饼的叫飺。

糗,描述了饵块制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将食材弄碎后蒸熟。如此一来,糗的形象呼之欲出了,它是一种经过简单炒制、捣碎,加一点水揉搓成形,然后再晾干的米,有些像今天的锅巴。

古代战争中,描写民众对一支军队的欢迎,有个常见的成语:箪食壶浆。箪食中的箪是一种放食物的小圆筐。到了战国后期,普通百姓出远门,糗是干粮标配,装在一个小圆筐里。壶浆是把浆装在壶里。浆是一种先秦时代就存在的发酵制成的酸性清凉饮料,也称酨(zài)。在今天的甘肃地区还流行着被称作“浆水”的制作方法,其风味和制作过程与古籍记载接近。

在孔子的时代,“一箪食,一瓢饮”是百姓出门在外的生动描述。饿了就吃小筐里的干粮,渴了就用水瓢舀水喝。

因为食用的方便,糗在很早的时代,就成为了中国军人的野战干粮标配。在成书于西周的《尚书·费誓》里,鲁国边鄙地区的人民,被要求为即将出征的军队准备“糗”作为军粮——“峙乃糗粮,无敢不逮!”

可见在先秦时代的语境里,“出糗”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军功章,可以被嘉奖呢!

文/田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