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政策、项目200余项,其中在全国享受“独一无二”的政策就有20余项,这一系列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

保障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等重点交通、重大产业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撬动总投资86亿元,初步形成以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先行、流域生态补偿先试、我国南方地区崩岗治理示范、废弃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样板和资金运作创新为突出特点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

……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自然资源部每年出台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先后在空间规划、用地计划、改革试点、资源保护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市自然资源局十分珍惜自然资源部给予的倾力支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密集部署,优化配置,精准发力,切实提升政策执行力,积极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生根,为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自然资源保障。

赣州市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十年振兴路赣州市自然资源局)(1)

实施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为我市全力打好富硒品牌提供了基础支撑。图为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资料图片)

积极争取 保障用地助发展

瑞金民用机场、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等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赣南69.5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住上了小康楼;大余县、赣县区、兴国县因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分别获国务院表彰,国家单列奖励10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十年来,市自然资源局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政策支持,全面保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用地需求。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增加我市“十三五”规划期内42.98万亩规划规模和额外增加5.93万亩专项用地计划,有效地解决了我市因各项建设长期欠账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带来的大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问题,切实保障了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

真情帮扶出实招。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在全国范围内唯一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用地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应保尽保,下达专项用地计划2.16万亩,落实2300余个安置点项目用地。唯一支持我市2020年7月前完成验收289个涉及6.3万亩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成园地项目,继续沿用《若干意见》政策予以报备,破解各地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受限瓶颈,全力保障我市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助力“三大战略、八大行动”。

用好政策促发展。赣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需补齐的短板较多,特别是涉及交通、教育、移民搬迁等项目,由于选址的不确定性,难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中一次布局到位。为此,我市积极用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修改“每年一调”政策,及时将当年需落地的重大项目在规划中布局到位,保障项目依法依规及时用地。由于过去赣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大量脱贫攻坚项目急需开工建设,依靠每年下达给当地的年度用地计划难以完全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市自然资源局用好自然资源部每年给予专项用地计划以及省自然资源厅额外支持的用地指标,大大缓解项目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推动项目迅速落地。

赣州市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十年振兴路赣州市自然资源局)(2)

会昌县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稻田引来鹭鸟翩飞。(资料图片)

用好试点 因地制宜拓新天

“没想到废弃砖瓦窑也能变废为宝,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啊!”日前,宁都县田头镇江背村南车组的村民们高兴地说。原来,江背村南车组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将20余亩的废弃砖瓦窑地块进行复垦,并将经营承包权承租给本地脐橙种植专业户统一经营,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万余元,累计收益30余万元。

事实上,让村小组受益的增减挂钩政策发挥着“一石多鸟”的作用,不仅为脱贫攻坚筹集了资金,而且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用地空间,还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平台,实现了“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农村换新貌”等多赢局面。

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21475亩增减挂钩指标实现跨省和省内调剂,获得收益42.9亿元,缓解了地方资金压力,有力助推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同时,我市优先将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农民安置和易地搬迁,并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乡镇留用增减挂钩指标比例总体上不得少于50%,中心镇、特色镇留用指标不得少于60%,用于引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工业化,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仍有剩余的,作为节余指标调剂使用。此外,我市通过增减挂钩的实施,改变过去布局分散、结构松散的局面,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改善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形成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而且复垦出的耕地可以集约利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承包经营,用于发展特色农业和庭院经济,可有效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步伐。

除了增减挂钩政策,在自然资源部的支持下,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试点”的设区市。试点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有效拓展建设用地规模近9万亩。

赣州市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十年振兴路赣州市自然资源局)(3)

用地保障有力支撑,赣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胡江涛 摄

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入画来

蜿蜒回转的沥青路,排布有序的太阳能光伏板,迎风摇曳的果树枝叶……在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项目点,这里绿意盎然,满目生机。

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是重要的稀土矿区,但长时间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大面积“沟壑纵横、白色沙漠”的地形地貌。寻乌县抓住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机遇,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3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复绿1.4万余亩。在治理实践中,寻乌县探索总结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同治”的南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被列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废弃矿山变青山的华丽转身离不开自然资源部的关心关爱。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纳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获得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2019年,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顺利通过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为“优”。

土地整治,重塑美丽乡村。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我市开展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国家共下达专项土地整治资金6.1亿元用于项目建设,支持我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总规模20万亩以上,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和增加数量,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创造良好条件。自然资源部还批复同意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配合财政部一次性全额下达中央支持资金8.78亿元,其中,我市分配支持资金2.78亿元。

改善民生 增进福祉绘新卷

十年来,市自然资源局大力开展农业地质调查,精准实施地质勘查项目,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为打好富硒品牌奠定基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调查,推动产业发展。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实现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投入资金1.2亿元,共发现富硒土地面积7453平方公里,提出集中连片绿色、无公害富硒富锌基地232处,面积160.41万亩,涉及全市18个县(市、区),涵盖主要的耕地、果园、茶叶、油茶、蔬菜基地等农用地,并指导出台《赣州市富硒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富硒农业科技园建设。科技部已正式批准以赣县清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区,建设赣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为我市有针对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果)业产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勘查,唤醒沉睡资源。市自然资源局主动与自然资源部对接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专业优势,在我市四县共安排项目80余个,投入经费5亿余元;先后批准实施稀土和钨枯竭矿山资源接续政策、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项目、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三项试点”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对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而且对工业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促进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同时,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实施安全饮水找水打井,实施探采结合井310口,日总出水量超过4.5万吨,直接解决四县150余个村组约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为9个千吨万人水厂和1个乡镇水厂提供补充水源,惠及12.1万余人,为5处共4000余亩扶贫蔬菜基地提供了应急水源,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地灾防治,守护群众安全。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支持我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20余个,补助资金2.5亿元,完成地灾避险移民搬迁3万余人,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中国地调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开发完成由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地质灾害微信小程序、群测群防员手机APP组成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并在市大数据局云平台上线运行;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成果,赣县区、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等地建成滑坡专业监测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点;我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地质灾害信息平台搭建完成。

扬帆再起航,奋楫新征程。市自然资源局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新气象,以迎难而上、踔厉奋发的新劲头,以笃行不怠、苦干实干的新作风,不断开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崭新业绩,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强有力的自然资源力量。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廖福玲 通讯员周轲 邵喆

编辑:熊小勤 实习生田晨曦 校对:刘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