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法帖)是清乾隆十二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此套法帖共三十二册,刻石五百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三百余件书法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此为清乾隆十五年刻石,民国三年拓本,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1)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2)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4)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5)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6)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7)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8)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9)

清乾隆十二年令梁诗正等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因帖中收有被乾隆帝视为稀世墨宝的三件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而珍藏这三件希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10)

帖中珍品的原件已散佚,惟有三希堂法帖中保存着仅有的遗迹,这也是它的一大功绩。镌刻水平在当时也可列为第一流,所刻不仅字字传神,而且连浓墨、渴笔等特殊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可谓“仅下真迹一等”。帖内所收法书,不仅包括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而且有不少是历史名人、学者手迹。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史学家司马光,南宋诗人陆游,哲学家兼教育家朱熹,词人周邦彦、叶梦得等。出任过宰相或其他高级官员的更多。这些,均可以玩味其书法的不同风格。

三希堂石渠法帖第十九卷内容(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11)

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书房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